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罗老师,我这锅茶炒得合适了不?”7月27日一早,位于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西海岸社区攀研院家属区的拙务园内,一堂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顺兵主讲的古法制茶体验课正在进行。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部分来自附近社区的居民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三炒三揉”的制茶工艺,制作专属于自己的茶。
古法制茶体验 图据东区融媒
拙务园是攀枝花市东区打造的文化新地标之一。该项目通过以“服务换空间”“低价租赁盘活+文化活动反哺”的模式,将124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社区互动、产业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小院。
文化新地标人气满满
非遗体验热度持续攀升
走近拙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抹红墙。院子内,三棵参天大树遮住了炽热,一侧悬挂的扎染布随风飘扬,拍照爱好者们寻觅着最佳打卡点致力于“出片”,茶客们则围坐在一起品茗聊天。这方藏于市区的小小天地,让人颇有“偷得半日闲”之感。
游客体验制茶技艺 图据东区融媒
穿过垂花门进入内院,正前方小楼是整个小院的核心主体建筑,分为作品产出和展销区域—造物·传薪集、智力输出区域—造物·创想间、教学和体验区域—造物·研习社、文化交流区—城市会客厅。4大区域与门前广场社群互动平台—集庆广场,合称为“五区一平台”,是集产品展示销售、产品设计、方案策划、日常研学教学、非遗技艺体验、文化沙龙、集市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
在造物·研习所处,手艺人易老师正在为油纸伞上色。据她介绍,拙务园汇集了海派盘扣、古法制茶、皮雕、盘扣、苴却砚等本地手工艺人10余人,主要开展非遗教学等内容,“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加入一定的创新元素,让参与者能更好地感受非遗的魅力。”
文创产品展示
此外,作为攀枝花市东区的文化新地标之一,拙务园还将结合所在街道“文质炳炳”——遗起炳行主题文化活动,以小院为基点,联动辖区居民、学校、企业共同开展非遗故事讲述、手作体验等活动。
据拙务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5月中旬开园以来,拙务园实现营业收入6万余元,“其中,非遗体验项目约占一半。”
“以服务换空间”
闲置场地成为文化交流空间
拙务园是在保留原有老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投资300余万元,由124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打造而成。
通过以“服务换空间”“低价租赁盘活+文化活动反哺”的模式,拙务园每年会向街道附近的居民免费发放总价值约18万元的“茶话惠卡”,居民持卡可享受10次免费坝坝茶体验。此外,拙务园每年还会定向为所在社区提供12场高品质主题文化活动。
在造物·传薪集,一处以红色为主题色的手工品展销区域尤为引人注目。
社区居民带来的手工制品
“这些产品,都是我们社区里从服装厂退休的宁阿姨手工制作,目前已经卖了1000多元。”拙务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社区招募,拙务园吸引了一大批手工艺人前来交流。
针对大家带来的特色手工制品,将择优与其进行联动,通过寄售、定制等方式,让附近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拙务园还积极与外地非遗联动,引进刺绣、蜡染、扎染、宋锦、蜀绣、缠花、竹编等15类非遗产品,初步构建了从产品设计、技艺传承、文化交流、作品产出到产品展销的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