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对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旅游已经成为了不少人释放压力的途径,网络技术让全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人们见识到了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与风景。
作为东亚的三个知名国家,中日韩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外来游客,今年第一季度,三国的旅游市场就已经呈现出不小的差距。日本接待外国游客达1054万人次,韩国仅有430万人次,而中国坐拥五千年文明,今年一季度又吸引了多少外国游客呢?
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接待外国游客43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就占了四分之一,延续了"中国流量"主导的格局,更让韩国旅游业者眉开眼笑的是中国游客人均旅游消费88.9万韩元,顶得上一个半日本游客的消费,推动一季度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30%。
韩国央行早就算明白了这笔账,每多来一百万中国游客,就能给韩国GDP增速贡献0.08个百分点,真金白银的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你看韩国政府又是放风要对团体游客搞限时免签,又是盘算着将团体免签从限时政策转为永久化,并探索个人游免签路径,目标也定得赤裸裸,2025年要拉来536万中国游客。
为啥这么拼?看看2024年的成绩单就懂了,460万中国游客撑起了韩国旅游市场近三成的江山,绝对是顶梁柱。
中国游客的消费力,对正愁内需不振的韩国来说,简直是及时雨,签证手续简化,再加上中国游客本身强劲的消费意愿,韩国旅游业的复苏引擎自然就轰隆隆转起来了。
2017年“萨德事件”曾导致中国游客腰斩的教训犹在,而当前消费高度集中于免税购物,文化体验支出不足15%,折射出产业抗风险能力的薄弱。
加速开拓东南亚客源,针对外国游客推出韩流明星见面会,以及平价医美套餐,2025年首季泰越两国游客增速突破40%,同步吸引中东高净值人群。
看着韩国靠着邻居赚得盆满钵满,隔壁日本又是靠什么推动其旅游业发展的呢?
日本旅游业的火爆可不是一夜成名,人家在文化IP上下了几十年功夫,动漫文化、樱花经济、温泉体验等文化IP早已形成全球号召力,更绝的是日本服务的一些细节,多语种路标、便利店双语菜单,连乡村民宿都备好翻译机,让游客在日本不用顾虑沟通问题。
而且今年日元贬值,也在客观提升了外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同样的预算现在能多买两盒和果子,多住一晚温泉旅馆,游客自然更愿意掏腰包。
结果就是日本一季度入境游客量高达1054万,上半年外国游客量更是突破了两千万,人均旅游支出攀升至22.7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1.1万元,直接把上半年旅游消费总额推到了惊人的4.8万亿日元,几乎追平了疫情前全年的高点。
与此同时,这波旅游热还意外缓解了日本内需疲软的困境,外国游客在商场扫货、在餐馆排队,硬是把消费数据拉了起来。
不过,游客太多有时也是个甜蜜的烦恼,日本地方不大,眼瞅着热门景点人满为患,旅游实在过热,日本政府开始琢磨对策了,原本1000日元的“出国税”,据说将要涨到5000日元!
如果按一年吸引6000万游客的目标来,这笔税一年就能收个2500亿日元左右,日本政府计划将这笔钱用来支援地方搞旅游建设,顺便治理一下“过度旅游”带来的问题。
虽然涨价可能会让游客嘀咕两句,但也确实反映出日本在旅游火爆时,已经开始考虑长远发展了,赚钱的同时也要保障本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日本用文化和细节吸引人,用性价比留住人,这套长线经营确实厉害。相比之下,坐拥万里江山和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似乎还没完全把它的旅游吸引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
对比日韩,中国一季度入境游客达921.5万人次,同比激增40.2%,全年有望突破3000万大关。
中国面向38国出台单方面免签、过境免签延至240小时等政策,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这样看来,中国如今旅游整体趋势还是很不错的,但我国旅游业的提升空间也明摆着。问题在哪?
外国游客踏足中国,首当其冲要面临的问题就有三重,移动支付、语言不通、退税流程复杂,这些隐形门槛在无形当中便将半数游客挡在社会门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外国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景点的刻板印象,长城故宫兵马俑这“老三样”仍占外国游客的主流行程,而云贵少数民族风情、成都熊猫生态体验等新IP的国际认知度不足20%,显而易见,我国在文化传播力上存在不小的短板。
好在,我国解决问题的动作已经快起来了,不仅单方面对38个国家免签,过境免签能待的时间延长到240小时,服务优化上也是实打实:离境退税的门槛从500元降到了200元,“买了马上退”的服务全国推广,商场、景区里的退税点也多了起来,就是要让游客退税省心。
支付领域虽未完全打通外卡绑定,但重点商圈支付宝国际版覆盖率达80%,部分酒店开始试点数字人民币境外钱包。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在挖空心思推特色:老字号、非遗手艺、新潮国货被重点推荐,像上海就在精心打造“中国游”精品路线,效果已经初显。
这种转型正带来客源结构变化,传统欧美长途游客稳步回升的同时,东亚、东南亚中短途游客成为新增长极,一季度韩国游客猛增142.4%,泰国游客更是暴涨242.8%。
但若对标日本4.8万亿日元的旅游消费规模,中国旅游年收入仍显单薄,人均消费力培育已成为下一阶段关键。
伴随着支付、语言沟通、签证便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被一点点清除,中国旅游真正的魅力,那些尚未被世界充分认识的壮丽山河、多元文化和新兴体验,才有机会从“沉睡”中醒来,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超级磁石。
如今旅游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它实实在在地牵动着区域经济的神经。展望未来东亚的旅游格局,竞争必然是立体的:资源禀赋、旅游政策和游客体验,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不断完善着便利游客的软环境,日韩两国也在持续升级各自的吸引力,一个互动更频繁、活力更充沛的东亚旅游经济圈正在成型。
倘若各国都能立足自身特色,持续优化游客体验,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旅游产业,更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融,这实质上正是各国旅游发展理念的持续进化。
暴涨96%!一季度“中国游 中国购”持续升温——央视新闻2025-04-28
今年前三月访日外国游客数量突破1000万,为史上最快纪录——新浪财经2025-04-16
对中国团体游客长期免签?中韩旅游市场潜力或将继续释放——观察者网2025-07-07
韩国要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韩国学者这样说——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