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贵州中心酿酒集团 行业分析研究部
近日,关于“公务系统禁酒”的风声刚起,白酒行业一时风声鹤唳,资本市场也迅速做出反应——白酒股集体震荡,高端品牌“神经紧绷”,终端渠道陷入观望。
就在舆论尚未平息之际,人民网对“禁酒令”作出权威评论:
“各地应严格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当餐饮消费……既要锚定‘腐败零容忍’的铁规矩,又要守住‘烟火不熄灭’的民生线。”
这不仅是一句政策表达,更是对行业的深层提醒:
“高端送礼”要收敛,
“人民喝酒”要照顾。
换句话说——不是“白酒不行了”,而是“脱离烟火的白酒不行了”。
一、禁的是“特权酒”,放的是“民生酒”
人民日报的这则评论,从根本上厘清了禁酒风波的认知误区:
被整治的
被支持的
公款吃喝、变相宴请、政务腐败
普通家庭聚餐、朋友小酌、文化消费
菜未上酒先到的“场面局”
为了味道、习惯、情感的小饮
把酒当权力延伸的“仪式”
把酒当饭桌文化的陪伴者
这意味着:
“面子酒”在退场,
“烟火酒”在升温。
也就是说,那些真正陪伴日常生活的、没有层层溢价的、平实、顺口、温和的白酒产品,正迎来一个政策支持+消费转向的双重利好期。
二、谁将成为这场转向的“真正受益者”?
1. 口粮酒品牌:被烟火气“高位点名”的玩家
口粮酒,一直是“默默被喝”,如今终于有机会“光明正大地被提倡”。
这些酒不包装噱头、不做虚假定位:
一瓶几十元,入口顺,喝后不头痛;
多年扎根本地市场,靠复购活着;
真正出现在每个家庭、街边饭馆、小酒馆的日常餐桌上。
它们不是为了撑场面,而是为了“好下菜”。
人民网这一声“为正常消费亮绿灯”,正是对这些口粮酒的最高背书。
2. 地方白牌酒:价格实在+酒体不俗的“诚意之作”
过去被视为“没有牌面”的白牌酒,其实恰恰是很多家庭酒桌的“首选”。
比如:
西北市场的黄河大曲、老白干;
华东的景芝、扳倒井;
西南的绵竹、沱牌、二峨头曲;
贵州区域酱酒中的副牌佳酿。
它们常常没有广告、没有明星代言,但凭借一口实在、一价亲民,被熟人推荐、被饭店留存。
这一次,政策的风,终于吹到了这些“酒桌主角”身上。
3. 平价酱酒 & 光瓶酒:从“自饮趋势”中崛起的消费力
不论是100元以内的光瓶酱香,还是新兴品牌推出的“简装浓香”,它们对准的消费心理只有一个:
“我不需要给谁看,我就想喝点好的。”
随着“烟火线”的回归,这类性价比高、风味正的自饮酒品将成为平台、渠道与消费者三方共同青睐的品类。
三、品牌的下一步,不是包装更豪华,而是更懂人情味
人民网的表态,其实给白酒企业敲响了三个警钟:
1. 别再“高高在上”,要学会“烟火落地”
白酒不是非得站在红毯上,它更适合在柴米油盐里。
产品开发要向生活靠拢,而非会议桌;
品牌表达要接地气,而非空洞文化“堆砌”;
价格策略要“回到人民”,而非“越定越高”。
2. 不只是“去高端”,更要“保温情”
酒,是情感触发器。
比起“年份拉满、金边瓶身”的昂贵外衣,老百姓真正记得住的,是:
父亲的一杯小酒;
老友的寒夜共饮;
小店的深夜二两。
品牌应用真诚与真实,重新编织这份“温度连接”。
3. 谁能守住“烟火”,谁就守住未来
高端可以收缩,但“烟火不能熄灭”是行业的基本盘。
谁能做出既好喝又不贵的口粮酒?
谁能打造“家门口的好酒”认知?
谁能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谁就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白酒版图的核心玩家。
这场“禁酒令风波”,其实是一次“回归初心”
人民网说得好:
“让城市更有烟火味,让人情更有温度。”
这是对白酒行业最深沉的期待。
高端可以退场,烟火必须点燃。
面子可以淡去,口感必须在线。
今天,真正有机会的,是那些愿意做“人民小酒”的品牌,那些愿意俯下身子、深入生活、把“喝一口”变成“放心一口”的厂商与酿酒人。
未来属于什么样的白酒?
不是最贵的,而是最懂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