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长廊是“三山五园”之一的颐和园著名景观,南临昆明湖、北傍万寿山,蜿蜒曲折,游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绚丽无比。
长廊的总长度是728米吗
据《颐和园志》载: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横贯东西,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圈廊起来。它东起乐寿堂西侧的邀月门,西至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共有273间,548根柱子。廊的中部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
有研究者在实地勘测后发现,通常所说的长廊728米的长度,没有包括4座八角亭的长度。这4座亭子无论建筑风格还是彩画风格,都是与长廊的形式相一致的,所以长廊的总长度应把这4座亭子计算在内,其总长度应是752米。
另有研究者认为,而今所计算的长廊长度,忽略了从德和园西北门到邀月门这一段与现有长廊连为一体的连院游廊。这段长度为200多米的游廊,建筑规制和彩画风格都与现有长廊近似,只是靠湖的一边加了什锦窗。
有史料表明,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长廊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要保证慈禧太后能够随时从她的住所乐寿堂,风雨无阻地走到东边的大戏楼去看戏;或者能让她很顺畅地来到西边的鱼藻轩钓鱼,或到听鹂馆欣赏戏曲,并能在途中任何一组建筑中随时休息,所以这200多米长的游廊在建筑功能上也应与现有长廊视为一体。若加上这段游廊,颐和园长廊的长度应该是900多米。
尽管对长廊的总长度,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与说法,但长廊的建筑艺术风格是有目共睹的。其一,长廊如彩带一般,万寿山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各有景致。其二,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其三,长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景物均有入画。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引人入胜。
长廊始建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
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皇家便在今天的颐和园一带修建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此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加以修葺,更名为瓮山行宫。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为此以万寿庆典的名义,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瓮山前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并传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次年正式定名“清漪园”。此后延续十余年,直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基本建成。
清漪园建筑规模宏大,景观众多,长廊是其中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
据传乾隆帝曾亲自在御园中勘察地形和设计长廊的大致走向,然后命样式房做出烫样(模型)。经过样式房的多次制样,最终得到乾隆帝的认可而营建,并成为春日赏花、夏日赏雨、秋日赏月、冬日赏雪的好地方。
乾隆帝很喜欢长廊的景致,曾赋诗多首。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题《寄澜亭》诗:“万顷昆明未作澜,风波静亦觉池安。对亭若问于何寄,踏实应从冰处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题《留佳亭》诗:“溪亭八柱映波虚,两字檐题足起予。目见耳闻食无尽,每当佳处合留馀。”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题《清遥亭》诗:“一碧春清万顷波,近遥那与计如何。竹令人远名谈在,不啻斯当倍蓰过。”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在焚毁西郊御园时,也将乾隆皇帝倾心营建的清漪园付之一炬。多数建筑遭到严重破坏,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清漪园,并将其改名为“颐和园”,为“颐养天年,安和太平”之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在颐和园中盘踞达一年多的时间,园内建筑被严重损坏,文物遭到洗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拨巨款再修颐和园。由此也将被破坏的长廊进行了修复,使其大致恢复了乾隆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景致。
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此后的半个世纪,长廊未能修葺。
直到1959年园林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古建工匠和彩绘艺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长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使长廊重放异彩。以后又多有重点修葺,特别是对廊中的苏式彩画进行了重绘。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俗称“苏州片”),共146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长廊既是世界上最长的游廊,也是绘画最多的画廊,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长廊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其中有百余幅神话传说典故,百余首传统体诗词,还有众多传统戏剧吉祥图案,可谓是五千年中国历史画卷的集中展示。
彩画之中,尤以丰富的人物绘画最为生动,其中《三国演义》绘画60幅、《西游记》26幅、《聊斋志异》20幅、《红楼梦》20幅、《水浒传》13幅、《岳飞传》9幅、《杨家将》6幅、《封神演义》5幅、《白蛇传》4幅、《西厢记》3幅,另外还有数十幅取材于《今古奇观》和《古文观止》的绘画。徜徉于此,生动而富有情趣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
供图/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