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7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长住型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云南与贵州凭借可持续度假和气候适应性旅游的优势成为首选目的地 中国旅游业正经历重大转型,长住型旅游蓬勃发展。游客涌入云南和贵州,这些凉爽地区成为气候适应性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旅居游客激增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全球趋势,即向可持续旅游发展,游客寻求更具沉浸感、社区参与感的体验,这不仅惠及当地经济,还提升环保意识。
在中国西南城市昆明,张诚(音)站在自家客栈里准备迎接下一拨游客。随着避暑“迁徙潮”蔓延,这种季节性流动不再以天计算,而是以月为单位。以自然风光闻名的云南,仅2025年上半年就接待280万旅居游客,同比增长45.4%。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长11天。旅居激增正改变地区旅游动态。云南暑期长租订单同比增长67%,平均租期达45天。
从传统的短期旅游向长期停留转变,具有多方面意义。传统旅游往往将大部分支出用于交通和门票,对当地经济贡献有限。而长期游客通过住宿、餐饮和体验等服务与当地社区互动,为当地企业作出很大贡献,从而带来更多经济价值。
在凉爽的曲靖,一些住宅租赁企业正抓住这一趋势,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全托管式住宅,以满足激增的旅居需求。在曲靖,旅居客的餐饮消费占比达40%,远超观光客的10%。2024年曲靖累计接待避暑旅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6亿元。这一新趋势凸显旅居经济的潜力,从而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适应这一不断增长的市场。在贵州省习水县,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当地擦亮生态度假旅居品牌,该县6个乡镇的28个避暑地产项目现有入住业主3.6万户,其中多数来自外地。6月以来,酒店、民宿等也进入预订旺季。
中国旅居产业的增长与全球向气候响应式旅行的转变相契合。随着更多旅居者到来,云南、贵州当地的很多企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惠及社区。随着越来越多人寻求避暑,此类地区正成为长期、气候适应型旅游的热门选择,这为全球旅游趋势的新纪元奠定基础。(刘长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