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沪上各大中医馆迎来大客流,讲究养生的朋友纷纷抓住“冬病夏治”的良机,摩拳擦掌开启三伏天的身体调理。神奇的是,音乐厅里的“理疗”也拉开帷幕。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在复兴中路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一场以中医文化理论为源,融合中西方乐器创作的跨界音乐会翩然奏响。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家团队重点打造,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推出的“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音乐会,是以《黄帝内经》“五音疗疾”理论为原点,让中西乐器进行了一次创造性对话。
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体与自然是同频的“小宇宙”,以五行为纽带,构建起五音(宫 gōng、商 shāng、角 jué、徵 zhǐ、羽 yǔ)与五脏(脾肺肝心肾)对应。这种“天人相应”的智慧,早在两千年前便揭示了声音对生命能量的调节奥秘——宫音若大地包容,商音类秋气肃降,角音如草木生,徵音似火焰升腾,羽音像流水沉静,五种音波通过共振影响脏腑气机,实现“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的养身效果。
音乐会以中国鼓开篇,五个乐章将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以及江南乐曲《声声慢》《烟雨唱扬州》等作品重新编配,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作为和声基础部分,在各乐章中加入埙、竹笛、箫、古琴、古筝作为主奏乐器,辅以打击乐软锤马林巴的轻柔音色,让中西方乐器相融,带人们进入轻柔、温暖的音乐世界。
编曲席勤介绍,此次音乐会的创作特别强调和声,“和声的色彩变化,应和了中医的阴阳五行体系,实现了’五音-五脏-五志’的对应。” 音乐会的最后一乐章是《天人合一》——深沉宁静的“羽音”世界,羽音在五音中属于“水”,与我们的肾脏和膀胱系统紧密相连。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出,肾是“封藏的根本”,乃生命能量的仓库,羽音宁静、流动的声音频率,就像是专门为稳固肾气、沉降虚浮的阳气而设计的天然能量,在一筝一笛的旋律下,引导现场观众卸下心头烦忧,重归身心宁静。
当天下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当代音乐的深层次多方位合作,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馆长贾杨说:“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以音乐为媒,向世界生动传递中医药文化智慧与海派文化魅力的创新尝试。我们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积极拓展合作外延,共同研发蕴含中医理念与音乐元素的文创产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也表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依托中医药经典理论,为音乐会的文化内涵与健康理念提供坚实学术支撑。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我们希望通过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诠释和传播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这不是简单的配乐或背景,而是力求在艺术层面实现深度的对话与共鸣,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我们将努力把这份承载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更广阔的角落。”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