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景区拦路收费现象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 月 21 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 208 县道和 334 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 300 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22 日,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设卡收费属实,该行为不合适也不合法,今年已收到多起类似投诉,当地文旅部门已联合交通部门向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 。无独有偶,“游客吐槽扎尕那景区拦断国道收费” 一事也曾引起热议,视频中女子途经甘肃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称自己 “没进景区”,不应该收费,而景区工作人员则称 “通行超 3 小时需收费”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损害了景区的形象,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
现象频发,屡禁不止
事实上,景区拦路收费并非个别现象。从四川凉山州泸沽湖景区对途经省道的车辆预收门票费,到山西五台山景区被曝车辆过省道需交门票钱,再到云南梅里雪山景区在国道旁修围墙强制游客购票进入观景台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景区或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将公共道路纳入景区收费范围;或是以各种理由设置关卡,对过往游客强行收费。这种 “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的行为,不仅让游客感到不满和愤怒,也让景区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泸沽湖景区为例,由于 S307 省道有部分路段穿过该景区,景区门票站便设在省道上。多年来,这一收费方式饱受争议。游客途经此地时,往往被要求先购买门票,若在规定时间内离开景区则可退费。然而,这一预收门票的方式侵犯了过路车辆的合法道路通行权,也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尽管景区方面称此举是为防止游客逃票,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收费方式显然没有得到游客的认可 。
利益驱使,监管缺失
景区拦路收费现象背后,利益驱动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一些景区而言,门票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景区不惜违规操作,通过扩大收费范围、设置不合理收费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此外,一些景区周边的居民也看到了 “商机”,私自设卡收费,企图从游客身上捞取好处。
除了利益驱动,监管缺失也是导致景区拦路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相关部门对景区的监管力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景区的违规收费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景区周边居民私自设卡收费的行为,监管部门也存在监管盲区,导致这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例如,在一些未正式开发建设的景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村民私自拦路收取过路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
多方受害,危害深远
景区拦路收费行为对游客、景区和当地旅游业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对于游客来说,景区拦路收费不仅增加了旅游成本,还破坏了旅游心情。游客在旅途中遭遇强行收费,往往会感到不满和愤怒,对景区乃至当地的印象大打折扣。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通过游客的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传播开来,影响更多人对该景区和当地旅游的选择 。
对于景区而言,拦路收费行为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形象和声誉。景区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口碑,而这种违规收费行为无疑是自砸招牌。长期来看,这将导致游客数量减少,景区收入下降,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
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景区拦路收费现象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景区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发展,降低当地旅游业的竞争力 。
加强监管,多管齐下
为了杜绝景区拦路收费现象,需要加强监管,多管齐下。
首先,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景区的安全管理和收费规范工作。加强常态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建立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和举报,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
其次,要加大对违规收费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景区和个人的违规收费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遏制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 。
此外,还应加强对景区和周边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经营意识。让景区管理者和周边居民认识到违规收费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合法经营 。
最后,广大游客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遇到景区拦路收费等不合理行为时,要及时保留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游客也可以通过选择其他合法合规的景区进行旅游,对违规景区进行市场淘汰 。
景区拦路收费现象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 “毒瘤”,必须予以坚决整治。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加大惩处力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彻底杜绝这一现象,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