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天气最为闷热的时段。
古人以“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形象地描述了此时天地间阳气鼎盛、暑湿交织的特点。今年的三伏天跨度长达40天,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对人体生理机能是严峻的考验!今天小南带大家了解一下三伏天!
“毒”:暑热与湿邪的双重夹击
三伏天的“毒”主要源于两方面:暑热(高温) 和 湿邪(高湿度)。
暑热伤津耗气:
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会大量出汗散热。汗出过多,不仅带走水分,也消耗体内的津液和能量(气),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头晕乏力、精神不振,严重时甚至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
湿邪困阻脾胃:
高湿度环境中,空气里的水分含量大,人体汗液蒸发困难,散热效率降低,更容易感到闷热难耐。中医认为,湿性重浊黏滞,易困阻脾胃。此时人体脾胃功能本就相对较弱,湿邪侵袭会导致食欲下降、腹胀、大便黏腻不爽、身体困重、头昏沉如裹等症状。
这4方面要注意!
忌狂饮冰水冷饮:
瞬间摄入大量冰冷饮料会强烈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痉挛、腹痛、腹泻,甚至影响消化功能。同时,骤冷会使体表毛孔收缩,反而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
正确做法:小口、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常温的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运动或出汗量大时,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空调使用有讲究: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头部、颈部和关节(尤其是后颈的大椎穴)。室内外温差过大,频繁进出易引发感冒。
正确做法: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可用丝巾或薄毯护住颈肩;夜间睡眠时,空调温度可稍调高或使用睡眠模式。
大汗后不宜立即冲冷水澡:
身体处于散热状态时,毛孔张开,突然用冷水冲洗,会使毛孔急速闭合,将热量和湿邪郁闭在体内,不仅不利于散热,还可能引发感冒、高热,甚至诱发心血管问题。
正确做法:待汗基本收干或休息片刻后,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洗澡。
运动时间要调整:
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剧烈户外运动,此时紫外线强、地表温度高,极易中暑并加重心脏负担。
正确做法: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降低,时间不宜过长,注意补充水分。若在室内运动,也要保证通风良好。
防护与危急信号识别
加强防护: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携带防暑药品,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驾车或对酒精敏感者慎用)。
居家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必要时使用空调或风扇降温。
关注身体信号: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盐分的水或饮料,通常可缓解。
轻度中暑:在先兆中暑基础上,体温升高(>38℃),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脉搏增快。
重度中暑(热射病):这是最危险的情况!表现为高热(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皮肤干燥无汗、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抽搐甚至昏迷。热射病是急症,可致命!
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冰水更好)擦拭全身或浸泡(注意保护头颈),用风扇、空调加速散热,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等待救援时持续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