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兰州,奔涌的黄河水在骄阳下泛着微光,这座西北重镇的夏天,藏着独具特色的消暑文化:浆水面的清凉、甜醅子的微醺、灰豆子的厚重、三炮台的绵长,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市井烟火长卷。在这里,美食、茶香与非遗共同讲述着金城夏日的生活史诗。
特色美食蕴藏独特消暑文化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依次点亮的诸多夜市便开始为消暑降温使出浑身解数。浆水面的舒爽、甜醅子的酒香、灰豆子的甜糯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近年来,这些特色小吃加上各色饮品,已成为金城夏日里独具味觉享受的清凉妙方,用舌尖上的愉悦安抚着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
清凉、爽口的浆水面绝对是兰州人夏日解暑和饱腹的“头号神器”。浆水用芹菜、莲花菜等在面汤中发酵而成,酸香可口,带着自然的发酵香气。面则是筋道有力、过了凉水的手工面条,再配上腌制的韭菜、虎皮辣椒、卤肉猪手等,不仅酸爽开胃还色香味俱全,遇到再烈的暑气,一碗浆水和浆水面能让其瞬间消散。如今,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制作技艺还衍生出浆水奶茶、浆水酸奶、浆水啤酒等诸多特色产品,让这份独具特色的清凉沁人心脾。
甜醅子是兰州人心中的“天然冰淇淋”,因为这不是甜品,而是镌刻在岁月里的解暑良方。甜醅子由燕麦或青稞发酵制成,颗粒饱满,口感软糯,带着淡淡的酒香和甜味。吃上一碗,既能直接食用,也能泡在水里或牛奶里做成饮品。炎炎夏日,吃上一碗经过冰镇后带着微微酒香的甜醅子,便是解暑的极妙选择。
与甜醅子的清爽不同,兰州独有的特色小吃灰豆子则是一种浓墨重彩的慰藉。麻色豌豆熬煮至开花,加入蓬灰收汁,撒上红枣和白糖。碗底沉淀的豆沙绵密如绸,吸溜一口,豆香与碱香在口腔中炸开——这也是兰州人对抗炎夏的“秘藏绝招”。
“这些美味的食物,让兰州的夏天不再是炎热,而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生活的盛宴。”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地方史志专家邓明感慨地说:“实际上,街头巷尾的甜醅子、灰豆子、三炮台茶摊,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消暑文化。这些看似简单的美食,背后承载着古老金城的千年历史、多元文化,以及兰州人面对酷暑的智慧与洒脱。”
河风下茶香里的心静自然凉
站在中山桥上沿河远眺,两岸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依着躺椅、端着三炮台、吹着凉爽的河风,处处是欢声笑语。人们非常放松地仰面躺坐在椅子上,手边摆出三炮台茶阵,枸杞、桂圆、冰糖在滚水中舒展,散发出诱人的浓浓茶香,这是兰州人夏日里极具仪式感的一种美好享受。
可以说,兰州的茶文化,以三炮台盖碗茶为代表,而这一饮茶方式,实则是明清晋商文化与西北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黄河水冲泡的茶叶虽不及江南精致,却暗含西北人豪爽中的细腻。年复一年,这拖慢了时光的茶摊就成为了本地人的信息交换站,从股市到孩子升学到城市建设,碗子一刮,便有了半座城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晋商)垄断了西北的茶马贸易,将江南的茶叶运往西北,换取马匹、皮毛等物资。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茶文化随之兴盛。三炮台茶(盖碗茶)源自中原,但在西北演变成独特的饮茶方式——“甜茶”文化。
如今的兰州茶摊,不仅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五湖四海游客避暑纳凉的美好享受。远道而来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却完全可以融洽地坐在黄河边,各自捧一碗三炮台,或聊天,或望远,或只是闭目养神。古人诚不欺我,河风下、茶香里“心静自然凉”的慢哲学颇受游客热捧,因为这既是西北人面对酷暑的智慧,也是城市烟火的代代传承。
多彩非遗为清凉兰州增色添香
细细品来,兰州的避暑游里绝不是只有美食和茶香。在城市的街巷间以及黄河水的欢唱里,非遗正在与避暑游巧妙融合,为游客带来独特的夏日体验。因为,兰州的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成为避暑游的重要载体,诸多底蕴深厚的非遗润泽其中,让游客在消夏的同时,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如今,黄河上穿梭的现代游艇虽显气派,但唯有乘上古老的羊皮筏子,才能真正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当筏工撑起鼓胀的羊皮气囊,湍急的河水托起轻巧的筏身,刹那间炎炎夏日便轻松地被凉爽河风吹散,《兰州古今注》里“浮桥浪涌,皮筏争渡”的千年盛景在每一个游客的脑海中浮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羊皮筏子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不仅承载了几十代人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更是浓缩了黄河文化数百年来的历史价值。每当夹着清凉水花的黄河风裹着兰州牛肉拉面的香味扑面而来,坐着羊皮筏子的游客们会忍不住感慨一句,这份地道的“兰州味儿”既消暑还很带劲儿。
近年来,兰州太平鼓、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兰州剪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频频亮相,各县区特色非遗各放异彩,奉上了诸多“见得诗意、学得腔调”的沉浸式体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兰州市更是以“非遗正青春”的昂扬姿态,在黄河之滨奏响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乐章,生动诠释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展示成为兰州避暑游里独具特色的亮点。
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整合非遗资源,让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不断为夏日文旅增色添香。”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编辑丨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