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滩的北部,曾经有一批城镇,如桃浦、彭浦、江湾、五角场等,这些地方在20世纪中期,都是相对平衡、历史相近的地方。然而,时光流转,到了今天,这些地区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形成了截然有别的风貌。
桃浦
1928年,上海特别市设立,真如独立建区,当时的桃浦随着真如的步伐一起融入了新建的上海特别市。真如虽然也是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但桃浦的命运却更加平凡,难以获得明显的突破。即使如此,桃浦依旧算是与真如一同成长的“邻里”。
直到1958年,桃浦被划入嘉定区,这一改变让原本处于缓慢发展的桃浦,仿佛成了“死水一潭”。长期以来,桃浦以工业为主,种植的蔬菜由农民统一采收后销毁,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供应。这种“封闭式”的发展,使得桃浦始终未能展现出独特的活力。
直到1992年,桃浦终于回归到普陀区,成为区内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桃浦依然沿袭着工业为主的传统,甚至开始发展物流行业,但直到2015年左右,才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期”。在这段时间里,桃浦开始清理不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与物流公司,逐渐走向更高端的产业道路。目前,桃浦正在向前滩看齐,致力于打造普陀区的创智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城市重构。
彭浦
彭浦的历史充满了波折。自1913年起,彭浦并入闸北区,成为闸北的一部分。此后,彭浦的行政归属频繁变化,时而归属宝山县,时而独立设区。直到1958年,彭浦被设立为工业区,这一举措使得彭浦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2004年,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北段,彭浦新村的交通优势一时间凸显,商圈迅速发展。到了2015年,随着闸北区并入静安区,彭浦也随之划入了静安的北境,逐渐从一个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的城区。虽然彭浦的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的蜕变已经使其成为上海北部的重要社区之一。如今,彭浦无论是从生活品质、基础设施,还是商业环境,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农业小镇,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型社区。
江湾
江湾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大范围的行政区。随着城市的发展,江湾的土地逐渐被划分给了五角场、大场、彭浦、大柏树、凉城等地,使得原本面积广阔的江湾逐渐缩小。即便如此,江湾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是上海北部的“重镇”。
1984年,江湾与大柏树一同并入虹口区,从一个相对边缘的郊区转变为市区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给江湾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尽管交通和基础设施一度滞后,江湾的潜力却在不断地被挖掘。随着虹口区的旧区改造,越来越多的虹口居民开始置业或搬迁到江湾,特别是江湾的房价相对低廉,吸引了不少中产阶级家庭。
虽然江湾在整体规划上略显模糊,特别是相比于彭浦的快速崛起和桃浦的高端创智城定位,江湾的未来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但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居住区,江湾正在探索出自己独特的社区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好这个区域的未来,尤其是在生活配套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江湾很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五角场
五角场与江湾一样,直到1984年,依旧是宝山县的一部分。五角场过去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乡村区域,即便它后来并入杨浦区,很多杨浦人依然不太关心这个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五角场的经济水平和江湾、彭浦差距不小,几乎是同处于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角场逐渐获得了杨浦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商圈逐步得到发展。如今,五角场已经成为杨浦区商业的核心,商场、办公楼和各类高端住宅相继建成,五角场的商业地位愈发显赫。而当年与其并列的彭浦和江湾,尽管经历了不同的转型,依旧未能完全赶上五角场的步伐。
与上海市区南部如徐汇、浦东的繁荣发展不同,五角场在上海北部的崛起证明了北四区也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商业中心。五角场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上海北部的转型,也象征着老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五角场将继续深耕其独特的商业道路,带动整个杨浦区乃至上海北部区域的进一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