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三月三的习俗应该和其他地区差不多的,三月初二提前做好乌米饭,初三早上杀鸡鸭然后拜神,弄好饭吃了之后有些村子会有活动大家一起去参与。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是广西人民最热闹、最兴奋的民族节日。因为在这一天,广西人民会唱山歌、跳壮舞、看斗牛、品美食、游美景、赏民俗,举行各种各样姿彩纷呈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八方宾客和海内外游客奉上一份规模盛大、全民欢庆、风情浓郁的饕餮盛宴。
采摘鸡屎藤,使君子等中药和米粉一起做成籺
三月三顺口溜:
三月三,撵春走。脱棉袄,踏青游。小河岸边数新柳。
三月三,云白头。东村走,西村游。喝口烧酒不上头。
三月三,登高楼。云无愁,雨无忧。撕片白云顶在头。
三月三,有盼头。天有雨,地不愁。一溜种子笑到秋。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广西三月三跳竹竿舞习俗原是由“跳柴”而来,据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igrave;)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
“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在湖南省的不少农村,村民仍然保留着农历三月三用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被誉为“菜中甘草”,鸡蛋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将鸡蛋同地菜煎煮,既美味又健康。
地菜也就是“荠菜”,是一种开着星星点点小白花的野生植物。民谚曰:“三月三,地菜当灵丹。”三月三前后,荠菜生长迅速,茎叶变老,不适于直接用来做菜,但这个时候的荠菜药用价值最大。
三月三吃煎饼,踏青春游的节气,三月三。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一、扫墓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
二、食薄饼
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而来的。
三、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
四、踏青(春游)
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
潮汕古俗三月三日也有踏青之俗,这在方志中有所记载。
解放前,潮汕清明节孩童还有斗鸡、斗蟋蟀、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和比赛,今已少见.
上一篇:广西玉林糯米糍粑做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