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
清明节: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午后看赛龙舟。
六月六: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
七月七: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
七月半: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河里放花灯——敬祖宗。
中秋节: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香拜月。
重阳节:重阳糕送老人,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上坟、祭祖、送寒衣。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
腊八: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剪纸马、扎竹桥,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冬至:又称小年,这天要祭祖,塾馆都放假,“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
1、圣水节习俗:
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神鹿示水”的民间故事,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北方各族儿女的狂欢节,也是东北三省最大民俗节日,体现了多民族习俗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2、冬储菜习俗:
每年10月都是东北秋菜采购的旺季,北方群众往往在这个时候购买大量的白菜和萝卜等,加工或直接储存,以备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储存秋菜的民间习俗逐渐被科技改变。
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家曹保明说,这种习俗来自东北的地域文化,因为漫长的冬季大雪纷飞,东北人就需要把粮食和青菜储藏起来,这就是最早习俗的起源。
扩展资料:
事实上,东北冬储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东北个别农家,依然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挖出长方形的菜窖,把干燥后的白菜、带着泥土的萝卜一个个放进去,再封口加盖毡布。整个冬天每隔几天就要翻动、检查一下,以备整个冬天食用,甚至吃到第二年的春季播种时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东北地区大多数乡镇都设立了窖储菜基地,大多基地已经改变以往地窖储菜的方式,改为冷库储存蔬菜和水果,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资金。“政府采取了广泛的现代化储存青菜的办法,使得这种民间储存秋菜习俗得到了最终的改变和结束。” 曹保明说。
习俗是在节日举行庆典,
祭典 和宴饮、游览活动。
过年,3月3..5月初5.6月6.8月15.10月初一,东至
节日习俗很多,有影响重大节春节是中国和世界华人传统节日,到时各地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3月1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们参加搏击活动庆祝谢肉节。
谢肉节又称送冬节,人们在节日期间做游戏、吃薄饼、烧稻草人,迎接春天的到来。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韩国全国性的节日和风俗有,如果下:
1月1日 元旦 新年第一天
农历正月初一 民俗日 民俗日放假3天
3月1日 独立运动纪念日 1919年3月1日大规模反抗日本统治的独立运动周年纪念日
4月5日 植树节 这一天全国各地植树造林
5月5日 儿童节 这一天为儿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农历四月初八 浴佛节 佛寺中举行庄严仪式
6月6日 显忠日 全国在这一天向阵亡将士献祭,在首尔国立公墓举行纪念仪式
7月17日 制宪节 纪念1948年颁布大韩民国宪法
8月15日 光复节 1945年8月15日,韩国从长达35年之久的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 这一天还是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纪念日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这是最大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在家祭祖或到祖茔扫墓,夜晚赏月,祝祷祈愿
10月3日 开天节 纪念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第一个韩民族国家的日子
12月25日 圣诞节 韩国的基督教徒和非教徒共同庆祝这一节日
端午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与端午节相关的五彩绳、彩葫芦、散装粽子、包粽子的原材料大量上市,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按照端午节习俗,门窗上挂葫芦、手脖上系五彩线,预示着驱邪、除病、喜庆吉祥。在超市里,和端午节相关的各类食品、饰品已早早上架,鲜艳夺目大小不一的彩葫芦、形式各样的五彩绳等端午饰品琳琅满目,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卖粽子的摊位前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和选购,超市里的散装粽子品种多样,有蜜枣粽、鲜肉粽等等,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不少市民还会选择自己动手包粽子,包粽子所需的糯米、江米、粽叶、蜜枣等原材料也备受青睐。
据工作人员介绍,粽子及原材料销量从上周开始便有了明显增长,预计端午节前一两天将迎来销售高峰。
据了解,粽子属于热量较高的食物,还不易被消化,建议市民食用时搭配一些蔬菜、水果等,既均衡营养,又有助消化。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上一篇:山海关乐岛冬天有旅游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