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有开始之意,“旦”指明天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腊八节早在夏商时代就有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惯,后来佛教传入中原,据说佛教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是腊月初八,所以就流传了下来。
腊八节的习俗很多,如南方出产大米的地方,用大米加上其它八种食材(地域不同取材差别很大)熬制粥,称腊八粥。北方出产面类作物的地方多食面就像臊子面差不多,称腊八面。还有一些地方用醋泡蒜,称腊八蒜,还有腊八豆腐等。
小年,一般北方指的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从这天开始,就进入过年的节奏啦!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时候妈妈就会煮甜食,还告诉我,小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专门讲述过去一年在这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
为了让灶王爷少讲家里的不好,人们就会做好多灶王爷最爱的甜食供奉它。吃人家的嘴短,灶王爷自然就不会说太多这家的坏话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风俗,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变迁,自然每个时期的习惯也不一样。
真正有明文记载祭灶风俗是在宋朝,并将时间定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用美酒佳肴祭祀灶神,把酒糟涂抹在灶门上,想将灶王爷灌醉,看来宋朝老百姓糊弄灶神的手段更夸张啊!估计效果不如糖墩有效,要不然习俗也不会变成这样。
到了大清雍正朝,国家提倡节俭,皇帝在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百官臣民纷相效仿,于是小年变成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因为山高皇帝远,反而保留了自宋以来的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除了祭祀灶王爷,人们更进一步,从小年开始直到除夕夜,把屋里屋外清洁洒扫,喜迎新年。
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贴春联: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把旧的门神和对联清除,让后换上新的对联和门神。这样寓意辞旧迎新。
放鞭炮:放鞭炮这个环节是从除夕就要放到年初。大概是年初五左右,每个地方每家每户都不一样的。在祭祖的时候要放。
放鞭炮祭祖拜神:在新年的最后一天,需要好吃好喝的给祖先还有神仙祭祀,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放鞭炮团年饭和年夜饭: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吃一个丰盛的一顿大餐。大餐里面鱼是不能少的,还要有香肠。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政令,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并废止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地位”。此后,农历正月初一被按照“春节”庆祝。
除夕的来历
(1)、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1.元有开始之意,“旦”指明天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得出结论)
2名称的由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原因解释)
3.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内容延伸)
1. 称人:立夏时节,民间有称人的习俗。人们用一根长长的秤杆,称量小孩的体重,以了解他们在过去的一个季节里体重的变化。这个习俗的目的是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注意调整饮食和锻炼,保持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吃立夏蛋:在立夏这一天,许多地区有吃立夏蛋的习俗。人们认为吃立夏蛋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抵御夏天的炎热和疾病。同时,立夏蛋还有祈求平安、健康和顺利度过炎炎夏日的寓意。
3. 饮立夏茶:在立夏时节,许多地区有饮立夏茶的习俗。立夏茶通常包括绿茶、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材,有清热解暑、消食解腻的功效。饮立夏茶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夏季的炎热和疲劳,增强身体抵抗力。
4. 斗蛋游戏:斗蛋游戏是立夏时节常见的民间活动。孩子们会将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涂上各种颜色,互相撞击,看谁的蛋更坚硬。这个游戏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5. 采摘立夏菜:立夏时节,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开始上市。采摘立夏菜,如苋菜、荠菜、黄瓜、枇杷等,可以让人们品尝到夏天的新鲜滋味。同时,这些蔬菜和水果还具有清热解暑、养胃消食的功效。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贴春联和年画 旧时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四方来利”之类的红纸条。50年代以后则多贴春联和年画。
春节禁忌 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扫去财运。忌讳“放快”,即不许说“死”、“病”、“祸”、“杀”、“哭”、“鬼”,偶而说了,听者要用吉利话相冲。忌打破碗,如客人接热茶时将碗打了,便说“打发、打发”。忌吃药打针,忌借钱讨债,忌动土出粪,忌哭泣怄气。
烧虫蝼蚂蚁 与元宵节在每间房子的各个角落里点上蘸油的线香,或由小孩点着松油明子,并高呼:“烧起虫蝼蚂蚁上天去,老鼠子大河里洗澡去!”有的家庭还有“打淬汤”祛邪的习俗,“打淬汤”亦称“净秽”,用卵石或铁团置火中烧红,放入醋内产生浓烟与香气,有杀菌消毒效果。有的地方出动人于这晚在山峦旷野点起篝火,倍增节目气氛。
1、吃年糕: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在元旦吃年糕,寓意生活越来越来好,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2、吃饺子:饺子是元旦必备食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为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是中华美食的代表。
3、喝屠苏酒。屠苏酒,是元旦的时候要喝的一种酒,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
4、吃汤饼: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汤饼即面条。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5、送贺卡: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目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送于亲朋好友,带去祝福。
下一篇:家庭变迁的趋势及影响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