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村居”是“清廉绵竹”建设的基础工程。村居清廉,清风徐来,这是和谐的清风、美好的清风,从制度到文化,从生活日常到重大事件,群众阳光而居,清新而住,幸福清风扑面而来。
打造基石,让村务清爽之风扑面。全面推行“清廉村居•村情民声面对面”坝坝问政会,按照“晒廉、讲廉、议廉、评廉”的方式搭建干部群众沟通平台,让村干部现场接受群众质询和测评;“责任两述”进一步检验村级班子的履职能力和工作实绩;创新建设“清廉小站”,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监督哨”,发挥“线索收集点、政策宣讲站、民声回音壁”等功能。这样的建设,让村中大小事务,清清爽爽,一清二白。
全程监督,让干部清正之风扑面。创新推出《绵竹市清廉村居“四小事项”清单50条》和《便民服务告知清单20项》;建立警示教育“微基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出《村(社区)干部廉洁履职漫画手册》,为村干部划明履职“红线”;聚焦集体“三资”、社情民意、村财村务并以此为依托,实施“议事评民主、三资评效益、工程评质量、办事评作风”。这些举措,让村干部时时处处、全程+全员,都处于群众监督之下,让干部清清白白,正气浩然。
文化熏陶,让民俗清朗之风扑面。环境育人,清廉文化陶冶情操。“勤俭持家人人夸,懒惰逍遥是个瓜”“干本份活路,做正直好人”“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廉心亭、清廉驿站、清风广场等阵地绘制出独具绵竹特色的“清廉文化地图”,装扮幸福美丽家园。“清廉村居”建设与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有机融合,让村民和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感受到浓浓的“清风”,清净,明朗,让人心清气爽。
“清廉村居”是载体,是阵地,让村务治理清爽,让干部作风清正,让民俗之风清朗,让乡村清秀、清新、阳光灿烂,给人民群众徐徐吹来“幸福清风”。
首先,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使农民群众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项事业;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本领,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举措。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就是要在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精神更加充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第三,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伟大革命。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农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出文明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1、乡风文明。传承乡土文化,让有形的文化得以保存,活态的文化得以传承,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让在土壤中酿造的独特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2、治理有效。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硬保障。
3、产业兴旺。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
4、生态宜居。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化乡村环境,还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生活富裕。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
既要搞好边境双边的安全,贸易,流通。又要发展境内村庄的生产,生活,组织大家攻坚脱贫,小康致富。
1、土地补偿费:
一般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2、安置补助费:
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3、青苗补偿标准等于年产值+耕种季数;
4、地上附着物补偿一般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
一、示范村建设标准
1、村庄经济繁荣。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有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特色产业,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纯收入逐年增长,户户有盈余。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低收入人口比重(低收入人口数/本村总人口*100%)小于10%;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均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2、民居功能完善。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符合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产业发展规划。新民居整洁美观,功能完善,方便生活,坚固耐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达到“三新六有”(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材料、外观呈现新面貌,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安全卫生的饮水设施、有沼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或其他淋浴设施、有卫生型厕所、有节能取暖设施)标准,7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民居。
3、基础设施配套。“水、路、电、讯(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示范村达到“七通六有”和“四化一处理”,(即,七通: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通柏油或水泥、通客运班车或公交车、通电话或无线通讯、通邮。六有:有标准化的幼儿园或小学、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或文化活动广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家店或农资超市、农家书屋。四化: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一处理: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村内路网布局合理,实现户户通。村内排水系统完善,生活垃圾得到集中处理。
4、生活环境优美。通过村庄综合治理和重点建设,达到示范村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村容整洁、生态宜居、便利生活。村规民约和村庄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健全,“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街道路面平整,卫生状况良好,道路两旁绿树环绕。农家庭院设计布局合理、杂物摆放整齐、清洁卫生、栽花种树、清新自然舒适。
5、社会事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村级卫生室达标、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报销,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普及率达到100%,初中普率达到98%,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适龄人口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示范村基本达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娱有所乐。
6、精神文明进步。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星级文明户挂牌率达到100%,“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0%以上。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无计划外生育。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方式文明健康。村民遵纪守法,无刑事案件发生。村风民风淳朴,村民道德风尚良好,诚信友爱、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风文明。
7、社会管理高效。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实现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四个覆盖”。“四议两公开”、“四权一体”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得到落实(“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四权”: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权、规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权、落实村委会执行权、保障农民群众监督权)。《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健全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渠道畅通和规范。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社会秩序稳定。
8、幸福指数提高。示范村村民对实现劳动就业、家庭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基本满意。对“水、路、电、讯(邮)、科、教、文、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满意。对农村住房、村容村貌等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基本满意。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村民自治情况基本满意。对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基本满意。
二、示范区建设标准
1、有规划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水平较高,宜居宜业、文明风尚、社会和谐、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镇。
2、新民居建设相对密度较高、建设集中、成效显著的省级示范村5个以上。
3、示范区内省级幸福乡村计划示范村全部达到幸福乡村计划示范村建设标准。
4、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主导特色产业明显,特别是二、三产业发达,能安排示范区农民充分就业,农民能从中获得较高比例的工资性收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比率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示范区全部实现道路村村通,形成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管理达标。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布局合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农村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健全。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发达,能有力支撑农村社会事业较快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人口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乡镇敬老院建设达标,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
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标准:
1、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
2、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3、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4、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
乡村示范村,就是村党组织领导有力、村民自治依法规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道德形成新风、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的乡村。走进各地示范村,可以看到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景象。包括乡村生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一乡一品示范村等。
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包含了六大内容
一:完善基础
农村数字基础建设,应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相关领域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数字产业化。
二:扩大应用
数字乡村建设应着眼农业农村实际,开发更接地气、更简单实用的数字应用。
三:改进治理
以成熟的数字应用与乡村治理体系相结合,在发展集体经济、民主监督、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是数字乡村发展重点探索的内容。
四:人才培养
数字乡村建设,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乡村发展。
五:探索经济新业态
通过深化制度机制创新,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让现代化技术和农村各领域各环节能够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生产的智能化,经营的网络化,提高农村的产出率、生产率机资源利用率。
六: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既然是示范村,那就需要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村扎实工作,所有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都要走在所在乡镇甚至是所在县的前面,并使自己的工作具有前瞻性、标准性、示范性、可推广性,让其他村到你们村学习经验时,能看得具体的东西和可借鉴的经验,并有较强的操作性。
上一篇:完成父母旅游梦想文案?
下一篇:校园趣事搞笑? 趣事搞笑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