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特定地域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以及古代落后生产力和排外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造成了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2、食物原料的不同。各地的物产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菜品。
3、口味不同。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还造成了中国“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差异。
4、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在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饮食习惯的承袭性,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5、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和迷信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
6、历史文化原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烹饪调味方式。
7、心理和生理的排外性。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的民族,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世代传承,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风俗。
所以,不同的地区具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随着历史的进程,不同菜系之间相互区别,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自然
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
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
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朝着风景是园林方向发展的原因如下。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发展之初就具备了风景式园林的特点。
秦朝的骊山宫就包括了大面积的自然森林,汉代的上林苑也有大量的野生森林,这种风景是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古典园林的设计走向,中国人更喜欢天然的感觉。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
近几年来世界上掀起了中国园林热,从一九七八年冬,我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筹建“明轩”开始,海外不断地出现了中国园林,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人对中国文化的爱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中国园林在现今时代抱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有的是全部照搬的古典主义者,也有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继承也好,革新也好,看来都不够全面的。
继承与革新两者并不矛盾,没有继承,何言革新,述古可以为今,继往可以开来,盲目的搬移,彻底的否定,也并不是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园林有些什么可继承呢?
一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本之木,园林应该属于文化范畴,非土木绿化之事,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由此而产生了园林创作。
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思想感情变了,爱好有了差异,当然园林产生意境也自然不同了。
中国园林的那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园林怡情养性,进行品德教育)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主导思想吧!因为要表达这种境界,当然要用许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这种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永远为人们所应用。“风水学”中的“靠山”、“照山”,亦是借景之别称而已。
它不仅在造园与造景上已成为准则,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居住区设计中也不能忽视。由借景而产生的选址问题、布局问题,都是分不开的,所谓大处着眼、全局观点、因地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本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曾说过“水随山转,山因水清”、“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就是山水的关系,这种原则不论中西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
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是占主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是由少到多,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为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于是以大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北京的皇家园林也是越到后期加添的建筑越多。
景点的增多,差不多皆与建筑分不开。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艺术作用,而且在快速造园这一方面也见显著效果。当然道理是一个,而形式表现亦因地因时而异。我们师其理,而不是用现代建筑材料仿木结构造亭台楼阁。中国园林是悟其理,传其神,生搬硬套,非度人以巧也。因此造园是有法而无式。不明其因焉得其果?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又是综合性科学,其涉及知识面之广,变化之多,不难理解。如果说不先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进行一些研究,要创作园林,或是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恐怕有所困难,要走许多弯路。
目前出现了许多园林小品书,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是做不出整桌名菜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重在“宜”字,宜就是建造的根据,“体宜”就是造园要得体,得体就是恰到好处,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理论根据,如何下笔?“胸有成竹”方可信手拈来。东施效颦,已为共见。不经过一番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要谈继承与革新有若缘木求鱼,于事是无补的。
中国造园有其普通的手法,如对比、节奏等等,但是我们要探讨的是它在中国园林中的特殊表现,亦就是同中求不同。我说过“园必隔,水必曲”,这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见,然而西方园林用树丛,用流水也可以成隔与曲,但表现的境界却有所不同。
中国园林的建筑与假山水池却是突出手法,“建筑看顶,假山看脚”,在仰观与俯视上皆起很大效果,如果改用平顶那就感到缺少什么似的,视线只可以平视为主,然而对这类问题,看法又不一致,尤其今日坡顶的建筑日趋减少,像这种情况,又怎样对待呢?中国的园林,尤其私家园林,范围又那么小,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如果将它放大了,意境随之变更,木结构的亭榭,放大了又不顺眼,苏州拙政园东部那座巨亭就是失败的例子。
近年来亦知道大园林不分区不成,亦就是用大园包小园的手法,化整为零,分中有合。这种手法在新园林中正在尝试中。至于运用得好与坏,那要看设计者的水平了,但是对“动”与“静”,却不能等闲视之,游有“动”“静”,景也有“动”“静”,情也有“动”“静”,“为情而造文”是文学的高作品,同样造园其理一也,故云“情景交融”,世界上哪一个人是没有情的?而情在造园中的应用,则应该说是列于首要地位,在继承和革新的造园事业中,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
近来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园林的诗情画意,认为这并不是设计者的构思,而是建造完毕后加上一些古人的题辞、书画,就有诗情画意了,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一无知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有一点传统味呢?各尽所能,忽视理论,往往形成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大杂烩园林。
中国园林不管是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都是自然式庭院,不规则,讲求浑然天成,特点是以自然风景为主,配以适当建筑。
规则式园林:又称几何式园林、整形式园林、建筑式园林;以建筑严谨均衡的几何图形的空间布局,作为风景园林的表现主题;源于西方,但步入近代后,对我国有较大影响。代表作应该是上海的一些租界公园
大体可分为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著名中国古典园林举例: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陈从周这个名字,可能一般人听着有点陌生,但你现在看到的许多中国古典园林: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虎丘塔,扬州的何园,片石山房,如皋的水绘园,上海的豫园,嘉定的孔庙、秋霞圃,浙江嘉兴的南北湖,杭州的西湖郭庄,都是由他护救下来的。因而他被我国风景园林界尊称为中国风景园林之父。
相同点:都是自然式园林,日本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都是在借鉴中国园林发展起来。
不同点:(1)中国和英国园林都是采用真山真水,而日本园林用石块细沙营造枯山水。
(2)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是经过人工修饰的精致园林,而英国追求没有人工痕迹的完全自然式的园林,比较粗糙。
(3)中国的自然式园林蕴含深厚的意境,一花一木一牌匾都寄托了园主人的情感,日本园林也有类似效果,而英国园林完全不能提现这种情感。
(4)中国园林造园形式多种多样,而日本园林和英国园林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