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青山叠翠间涌动着蓬勃生机。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湘潭县乌石镇、乌石镇乌石峰村蝉联“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云盘寨特色乡村露营基地(潘文琦 摄)
夜幕低垂,位于乌石镇景泉村的云盘寨特色乡村露营基地里,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与银河交相辉映。作为湘潭新晋网红打卡地,云盘寨以海拔优势解锁“云端经济”。
“我们考察了很多个地方,乌石镇风景秀美,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地!”这个由户外爱好者刘磊打造的“露营乌托邦”,不仅坐拥360度全景视野——近瞰乌石镇全貌,远眺南岳衡山苍茫,更以“露营+”模式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浪漫的帐篷天幕与视野绝佳的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山水怀抱中卸下疲惫,户外KTV让山野回荡青春旋律,自助烧烤区升腾的烟火气与草甸清香交织成诗……自2020年运营以来,基地已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并入选第二批湖南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名单。2024年云盘寨300万元年度营业额的背后,是4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端起的“生态饭碗”。
十公里外的乌石峰村,“三十六坊”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曾经沉寂的许家染坊、杜家酒坊经“修旧如旧”改造,与新增的扎染、古法造纸等2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串联成体验式研学文化长廊,沉寂百年的老建筑得以变身研学热土。
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让“生态账”变成“经济账”。该村村集体与文旅公司合作,村民以资源入股,共享旅游红利,村民王大姐将自家小院改造成研学食堂,谷爷爷不仅靠房屋租赁获得稳定收入,更在景区当起导览员……这种“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共富模式,让昔日“九厅十八坊”商贸盛景以创新形态重现,该村近年共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
与此同时,村民自发参与的“美丽屋场”建设,让庭院经济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农田水利整治项目保障的千亩生态稻田,既筑起生态屏障,又为研学提供了天然课堂。
近年来,乌石镇始终坚持“生态立镇”理念,做好“绿”文章。乌石村获评“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乌石峰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现代富春山居图正在乌石镇渐次舒展。
张艳辉将鹌鹑蛋装箱(潘文琦 摄)
“在家门口上班,一年收入能达三四万元,我觉得很幸福!”在湘潭县福熙养殖专业合作社,57岁的张艳辉一边麻利地将鹌鹑蛋装箱,一边笑着说道。2023年成立的湘潭县福熙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鹌鹑养殖为核心,建成6个全自动养殖大棚,存栏30万羽鹌鹑,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和分红机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并带动长期用工15人、临时用工50余人。“保底回收政策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全自动设备更让生产效率翻倍。”双庙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其明介绍。
“乡里菜,城里卖,乡里土货人人爱!”在湖南湘之坊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助农直播间内,负责人谷友利熟练地推销着自家的腊制品,口条十分利索。谷友利介绍道,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该公司“生态冷烟熏腊肉加工装置及方法”已获得国家专利,“湘潭乌石腊肉”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特色名片。如今,湘之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农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企业,直接带动从事农业生产、销售、运输配送劳动力近800人,2024年公司年产值达2200万元。
乌石镇的乡村振兴图谱不止于此:慕源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开拓宠物纺织品加工,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天龙影视基地打造室内拍摄场景,带动百余名村民从事影视行业,人均月收入近7000元……美罗腐乳、乌石香米、藏香猪等特色农副产品销量连年攀升,文旅产业与民宿餐饮协同发展,形成“家门口就业圈”。(潘文琦 肖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