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郝峪村“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从“穷山沟”到“全国样板”的18年破茧
当鲁山深处的炊烟变成“金名片”
在淄博博山海拔600米的鲁山褶皱里,中郝峪村用18年时间书写了一个传奇: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340人走剩70人的空心村,如今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4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2万元,家家住洋房、户户有分红,甚至实现“三餐免费”的集体福利。这个藏在“十里桃花溪”尽头的小山村,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本文以乡村振兴观察者视角,解码“中郝峪模式”的底层逻辑。
一、项目概况:鲁山深处的“共富试验田”
中郝峪村地处博山区池上镇西南,占地2800亩,森林覆盖率86%,年均气温26℃,素有“鲁山氧吧”之称。自明代建村以来,这里因“上中下郝峪”的地理区位得名,却因群山阻隔长期贫困。2003年,村集体负债8万元,年轻人几乎全部外流,“守着金山讨饭吃”成为真实写照。
转机始于2018年——这个被世界旅游联盟列为“扶贫典型”的年份。此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接踵而至。2022年数据显示:全村90%村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家乐达91家(含10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建成可容纳3000人研学、950人住宿的全产业链配套。更关键的是,通过集体产权改革,360名村民全部成为股东,实现“户户有资产、人人有分红”。
核心问题:一个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山区村,如何突破“小农经济”瓶颈,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文旅振兴路?
二、发展历程:从“试水农家乐”到“全村股份制”的三阶段跃迁
1.初始探索期(2003-2010):党员带头,激活“沉睡资源”
2003年,返乡创业的赵东强当选村支书,自掏1万元扶持5户村民创办农家乐。面对村民疑虑,村两委组织赴临沂、潍坊学习,党员带头改造老屋,推出“丈母娘大碗茶”“秀才盒子”等特色体验。2007年,首批37户村民以房屋、山林入股,试水“公司+农户”模式,当年户均增收3万元,外流村民开始返乡。
2.快速发展期(2011-2017):公司化运营,破解“恶性竞争”
随着农家乐增至50余家,低价内卷苗头显现。2011年,村两委牵头成立幽幽谷旅游公司,推行“四统一”管理(价格、服务、接待、标准),村民以资产入股,无资源者享“人头股”。2013年,全村完成集体产权改革,山林、耕地、房屋作价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元,人均分红1.1万元,游客复购率超60%。
3.升级优化期(2018至今):三产融合,构建“共富生态”
2018年,投资1亿元启动“志公山疗养区”“水系治理”等工程,推出研学、康养、文创等新业态,研学课程覆盖农耕、非遗、自然教育,年接待学生12万人次。同年,村民“大食堂”落成,三餐免费;2022年,全村98%村民回迁,人才返乡率达100%,32名大学生组成运营团队,开发“寒冰射手”“森林探险”等年轻化项目,文旅收入突破4000万元。
三、项目特色:“三核驱动”的沉浸式乡村体验
中郝峪以“全村景区化”为理念,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功能版图:
1.核心体验区——农耕记忆的活态博物馆
保留30处鲁派老屋,打造“二妗子馍馍房”“马大娘豆腐坊”等手作工坊,游客可参与煎饼制作、板栗炒制,年销售农副产品超500万元。
2.研学教育区——山里的“自然课堂”
建成占地200亩的研学基地,开发“十里桃花溪生态科考”“古法造纸”等20门课程,2023年获评“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3.康养度假区——都市人的“慢生活栖息地”
改造32栋民宿,配套老年活动中心、中医理疗馆,吸引70户“新村民”定居,年康养收入占比达35%,获评“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四、发展模式:“1+2+3”共富密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1.党建引领“一个核心”
村支书赵东强带领19名党员组成“攻坚队”,2013年推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村集体持股21%,村民持股79%(含人头股),重大决策由股东大会表决,确保“发展成果人人可及”。
2.双轮驱动“两大引擎”
公司化运营:幽幽谷公司统一营销、分配客源,业户专注服务,避免恶性竞争;2022年公司估值达1.5亿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利益联结机制:收益按“4:1”分配(80%归村民,20%留集体),2022年人均分红1.8万元,集体收入用于基建、福利,形成“发展—反哺”闭环。
3.三大保障“生态体系”
人才振兴:吸引赵胜建等大学生返乡,组建平均年龄26岁的运营团队,外部引进文旅、农业专家顾问。
治理创新:制定《农家乐服务标准》《村民公约》,成立“乡贤理事会”调解纠纷,2020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政策适配:抓住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机遇,争取文旅、农业补贴超2000万元,推动“点状供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五、经验总结:乡村振兴的“中郝峪启示”
1.集体产权改革是破题关键
打破“家家小农”壁垒,通过股份制实现资源整合,让村民从“旁观者”变“Owner”。数据显示,全村90%资产纳入公司运营,闲置房屋利用率达100%。
2.差异化定位避开同质化陷阱
拒绝“千村一面”,深挖“鲁山+农耕+研学”特色,打造“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学农体验、周末亲子度假”的全时段产品,复购率高出行业均值30%。
3.共富逻辑贯穿全链条
从“保底分红”到“福利覆盖”(免费医疗、养老),再到“精神共富”(村民大食堂的集体归属感),构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障。2023年调研显示,村民幸福感指数达98.6%。
4.年轻化运营注入持久活力
32名“90后”团队主导营销,抖音、小红书话题曝光超5000万次,研学项目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15%升至2022年的40%,破解“乡村旅游老龄化”难题。
人人是股东,个个是老板
“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富,而是共同富裕。”中郝峪的实践证明,当绿水青山遇见产权改革,当乡土情怀撞上市场逻辑,就能迸发“1+1>2”的裂变效应。从“讨饭村”到“示范村”,这里没有“空降的资本”,只有“攥紧的拳头”——18年坚守“村民主体”,让每个山民都成为振兴的“合伙人”。正如赵东强所说:“最好的风景,是村民脸上的笑容。”这或许就是“中郝峪模式”最朴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