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夏季,目暏热景,从前苏州的夏天又历历在目。
从前苏州人家,时到夏至就开始准备防暑降温的事宜了。当年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全靠传统防暑方法。有条件的人家,会请工匠在天井、院落中搭起芦席凉棚,作乘凉之用。处在幽静小巷的深宅大院,庭院少则三五进多则七八进,重门叠户,除了辟有天井、院子外,还有高大宽敞的厅堂,厅堂上方的轩和屋面间有着封闭空间,形成防寒隔热层,室内得以冬暖夏凉。房子高畅,南北通透,地面铺设的又是吸水耐磨的御窑金砖,平整而光滑,有些人家还有华生电扇,这就能怡然度夏了。
入伏为夏日最热时,各种降温祛火的食材均备周全,百合、绿豆、莲心、银耳、白菊花等等。最起码也要有青蒿,用青蒿泡茶,苏州人称青蒿茶,清香扑鼻,入口甘甜,解渴清凉,独具药理。现在中药铺也有青蒿卖,但味道与从前不同了。
夏季蚊虫多,蚊帐必不可少。从前的蚊帐大多是印花夏布帐子或白帐子,无论城乡都以蓝白居多,白底蓝色小花作点缀。夏布帐比纱布厚,透气性不好,我常会被热醒,汗流浃背。
夏日缺不了凉席与竹夫人。凉席有讲究,一般用关西席。苏州西郊通安乡间编织的草席素负盛名,草质柔软、色泽青碧,编成席子光滑平整、透气凉爽,且工艺精湛、坚韧耐用,倒碗水在席面也不会渗漏,故有“滴水不漏,传代使用”的美誉。因通安地处浒墅关之西,通安草席便以关西席为名,备受青睐。竹夫人更是避暑利器,是用竹篾编成的篓子筒,大小不一,中空,通体润滑雪亮,煞是可爱。夜间睡觉搂着竹夫人,便多了一份凉意,苏州人幽默睿智,将与人同卧的它称为“竹夫人”。小时候我也抱着睡过,确实有丝丝凉意。据说过去苏州虎丘、枫桥一带所产的竹夫人相当有名。
那时越到夏日炎炎,苏州时令民俗活动越是丰富,人们不仅注重夏天的吃喝,更着重民俗风情。农历六月炎雾熏蒸,苏州人讲究吃得清淡干净,盛夏肠道病高发,所以苏州有吃素封斋的习俗,称为“六月斋”。据说六月吃素者能达到十之八九,难怪那时六月不少肉店要关门歇夏。六月逢四要谢灶,谢灶也是苏州古老的夏令习惯,《礼记·月令》称夏祀灶:“灶神祀在夏,盖夏当火令,灶主火食,宜祀于夏,礼从宜也。”祈求灶神爷带来平安。六月祀灶都用蔬菜供奉,与六月茹素相关。
六月间的玄妙观,是香客、茶客、吃客、听客、游客必到之处,人们蜂拥而来,借道坛打醮进香之际纳凉购物。玄妙观殿宇高爽,广场宽阔,两侧茶肆众多,既可品茗解渴,又能舒散招凉。茶馆里饼饵蜜饯、鲜果饧饴应有尽有。广场上诸多帐幔摊贩做着各色生意,有食物、玩具、药材、看相、拔牙、看西洋镜、卖洋画张、弹词唱曲、演说因果、表演杂技……消闲娱乐花样百出,在暑热难熬的日子里,到玄妙观喝茶纳凉,购物消闲,乃一大乐事。久而久之,苏州民间形成了玄妙观六月喝风凉茶的习惯。
六月廿四荷花生日更是倾城而出,人们冒着酷暑前往观莲。茫茫荷塘,画舫灯船,人山人海,观者如市,掎裳连袂,俗称“赤脚荷花塘”,是苏州六月奇俗。六月里祭祀众神诸君也是民间风俗,火神老爷生日、二郎神生日、雷神生日、辛天君生日等等,以奉拜乞求众神照拂,消灾添福,食䘵无忧。
苏州从前夏天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雅号——裸季。我小时候,近郊农村老妇每到夏日乘凉,有的会打赤膊。我家邻居是香山人,人称“大山姆妈”,一到夏天就喜赤膊乘凉。我外跨塘亲戚那个村,也时常能看到赤膊老妇。妇女们从田里回家,晚上在河边洗澡,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乡村习惯。城里人虽没农村此种“裸”习,但乘凉时也时常看到有些妇女穿着单薄简陋,“裸季”一词可能由此而生吧。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4年07月14日 A08版)
作者:程伟祖,封面图为苏报融媒资料图片,杭兴微/摄
编辑:小尹
上一篇:在东兴到越南三日游凭护照
下一篇:拉萨旅游攻略之单人出行攻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