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大幕,一场美食大赛串起名厨师徒二人多年的恩怨情仇,每道菜里都有一段人生的故事,粤港百年风云随着袅袅茶香与腾腾烟火气徐徐展开……近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根据作家葛亮同名小说改编,由张肖导演的话剧《燕食记》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这部以岭南饮食文化为脉络的作品,将历史、人情、文化传承交织在一起,在舞台上铺陈出百年岭南文化长卷。
话剧《燕食记》 剧照,摄影Apple
面对原著4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张肖导演以独特的“游戏感”重构宏大叙事,将原著中的“美食大赛”作为全剧框架,填充人物成长的脉络,让厚重的故事在插叙结构和幽默叙事中展开。荣贻生的“古法炒莲蓉”象征传统根脉,“太史宴”折射乱世离合,热络活泼的美食节目和同钦楼的“创新月饼”隐喻文化突围……整部戏通过食材特性与烹饪仪式的层层递进,完成从技艺传承到时代精神的抽象概括,也突显出“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编剧将原著中庞杂的角色精简为30余个核心人物,由15位演员通过“丝滑换装+声线重塑”实现“一人千面”。前一幕还是清末茶楼里拖长腔吆喝的跑堂,转身便化作西装革履的现代食客,演员们凭借肢体表现与方言口音切换,在碎片化场景中拼贴出丰富的人物群像,也展现出时代洪流中的粤港百年变迁。
话剧《燕食记》剧照,摄影王昊宸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章劼塑造的荣贻生,以收敛克制又饱含深情的表演,将身世成谜的孤儿到“同钦楼”大案师傅这条人生轨迹演绎得入木三分,刻画出一代匠人的精神图谱;青年演员张若尘扮演的陈五举,作为巨变时代下的新生代“革新者”,其成长轨迹暗合改革开放后粤港文化的融合进程,引发年轻一代对自身困惑与文化突围的共鸣。
《燕食记》的动人之处,在于用食物编织起朴素真诚的情感网络。荣贻生在美食大赛最后的选择藏着严师背后的舐犊之情;陈五举与戴风行在灶台前切磋厨艺的默契,是比爱情更深厚的知己之交;慧姑对贻生的关爱和守护,饱含了重情重义的坚守;茶楼里跑堂伙计与茶客间的寒暄,浸润着街坊邻里间的温热人情味;结尾处多重时空下的师徒对话,蒸汽氤氲中升起的一块块牌匾,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间真情,在舞台上的一炒一熬间,熬煮出浓郁的回甘。
话剧《燕食记》剧照。摄影塔苏
《燕食记》以创新视角展现了岭南饮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但由于要在有限时间内呈现原著四十多万字的丰富内容,因此情节推进上显得有些仓促碎乱,部分故事线的交代不够充分,人物的命运转折也略显突兀。剧中很多台词不是人物之间鲜活的对话,而是面对观众的诗意独白,虽然力图保留原著文学性,但却影响了人物彼此之间的戏剧张力。演员塑造角色较多,容易以夸张漫画姿态代替扎实的人物情感刻画,有些表演分寸上也显得火候不足。整体舞美设计试图呈现百年粤港风云变幻,但显得有些琐碎粗糙。舞台上采用广彩瓷纹样投影颇有创意,将一道道美食变成可视动画,也将演员的细微表情充分放大,但多媒体动画风格略显稚嫩,容易让人有出戏之感。
作为一部原创新戏,这道“舞台新烹”虽然料足意诚,但还需文火慢炖。正如剧中所言,“莲蓉需经铜锅百次翻炒方显绵密”,戏剧的探索亦需时间沉淀。期待《燕食记》在后续的打磨完善中,能“越熬越香”,真正熬出一锅让人感受人生百态与时代沧桑的“老火靓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