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这里暂停一下,回答一下我的上述这个问题。在头脑里搜寻一下是否对这段话有印象,是否能记起它的出处。如果没有,如果毫无印象,如果确定地知道你自己没有读过,那么,你应该问你自己,这么美、美到骨子里的一段话,你为什么没有读过?你可知道,它躺在那里,躺了整整一百年了。
你却没有读过,你不读,怪谁?怪作者吗?怪他没有把他的这段美文作品送到你嘴里?摆到你眼前?
本文其实是我的普吉岛第七篇游记,前面的六篇游记分别是:
这第七篇普吉岛游记,记的是我在5月9日的普吉岛-珊瑚岛-皇帝岛-普吉岛的跳岛一日游:
以下五个中长视频是对这次跳岛一日游的视频记录:
视频1,从普吉岛出发珊瑚岛,并兼谈一下人类文明早期的地理决定论观点,以及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即大陆文明)的根源性区别(这段对海洋文明、大河文明的分析,可与我去年在忻州城墙上对西方城堡文化、东方城墙文化的对比分析视频互为姊妹篇):
,时长
14:07
视频2,珊瑚岛的海滩,沙子极细软,风景极美,海浪温和,适合游泳:
,时长
05:52
视频3:从珊瑚岛到皇帝岛,船行20分钟,一镜到底的20分钟,欣赏这蔚蓝的大海,船侧飞溅的浪花:
,时长
20:19
视频4,皇帝岛的海滩,沙子白细,海湾深沙滩厚,不愧是旧时皇家度假岛,适合躺在这沙滩上,听海的声音,海的倾诉:
,时长
10:22
视频5,从皇帝岛返回普吉岛,船行30分钟,这就是我在那颠沛起伏的快艇上单手持手机录的一镜到底30分钟视频。那么,我为什么要录这一镜到底的快艇上的30分钟视频(包括前面视频3的一镜到底20分钟)呢?因为:在整整100年前的1925年,那年的4月23日,44岁的鲁迅创作了一篇伟大的、优美的、深邃的、隽永的作品《死火》,在这篇伟大的作品里,他写有这么一段话:“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鲁迅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925年写的伟大作品《死火》)
是的,我这里的这段长达30分钟的站在快艇尾部录的“快艇激起的浪花”视频,以及前面那个长达20分钟的快艇侧面的“快艇激起的浪花”视频,就是为鲁迅而录的,为喜欢看“快艇激起的浪花”、“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的鲁迅而录的。因为在一百年前,鲁迅没有摄像机,看不到这样的视频。鲁迅你看:你要想看这快艇激起的浪花的定形,暂停一下视频就能看到、看清它们的形状,放开它们后它们就又开始在激荡澎湃息息变幻永无定形了:
,时长
30:17
以及当日拍摄的部分珊瑚岛、皇帝岛沙滩照片:
(《ph读书第10期|鲁迅野草》)
(本文完,本系列游记未完待续)
相关:
“Ph & Phuket”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