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老一辈称为“胃宝”的康普茶(Kombucha),正在重回大众视野。
但在小红书搜索“康普茶”,你会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有人晒出玻璃瓶装的粉色液体,配文“肠道清道夫,每天一瓶瘦了5斤”;
◎图源:小红书截图
也有人吐槽康普茶“是呕吐物的味道”“像馊掉的豆汁儿”。一位消费者在小红书评论区写道:“花10元买了一瓶,酸得龇牙咧嘴,但为了健康捏着鼻子灌下去了。”
◎图源:小红书截图
可这种争议性并未阻碍康普茶的走红。
一边是消费者“为健康咬牙买单”。Markets and Markets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康普茶市场规模达到了20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2029年增长至59亿美元。同时据KBV Research预测,亚太地区的康普茶市场在2024-2031年将实现16.1%的年复增长率。[1]
一边是品牌加速涌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有丛气、屈臣氏等企业相继推出相关产品,盒马自有品牌康普茶仅小程序月销量就达到2000+,山姆会员店的混合莓果口味康普茶一度断货。
品饮汇合伙人文志兵指出,当前无糖饮料渗透率已超80%,消费者对功能性的需求也从单纯控糖升级为肠道调理、代谢促进等细分领域。而康普茶作为同时具备“益生菌”“天然发酵”“低糖”标签的品类,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更重要的是,康普茶‘起源于中国,经欧美改良后返销’的叙事,既借用了西方‘超级食物’的光环,又迎合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最终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完成了从“养生古董”到“中产标配”的华丽转身。
康普茶——一场跨越30年的“文化镀金”
康普茶在中国的历史传闻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在民间称为“红茶菌”或“胃宝”“海宝”。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掀起了“红茶菌热”,宣称饮用红茶菌后治好了高血压、白内障、帮助清肠理胃等。在经过数年的发酵后,这股热潮逐渐蔓延至中国,但由于家庭作坊卫生条件差,杂菌污染导致中毒事件频发,加上缺乏科学背书,这股热潮在80年代末迅速消退。
◎图源: 公众号@品牌观察官
但与国内的沉寂形成对比,康普茶在海外市场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无论是俄罗斯、欧洲、美国,还是邻国日本对康普茶的创新研究都在源源不断地进行着。1995年,GT's Kombucha创始人用“母亲靠喝康普茶抗癌成功”的故事打开市场,通过全食超市(Whole Foods)打入中产圈层。品牌将发酵菌膜称为“SCOBY”(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 ),以“活的益生菌”“天然排毒”为卖点,辅以明星背书——Lady Gaga被拍到随身携带康普茶,麦当娜称其为“保持青春的秘方”,成功从“过时养生配方”变成了“超级食物”。[2]
此后,饮料巨头纷纷布局,百事可乐收购KeVita,可口可乐投资 Health-Ade,星巴克推出有机康普茶系列,康普茶在国外市场迎来了“大爆发”。
北美市场以生姜、葡萄柚等传统风味为基础,延伸出樱花、南瓜香料等季节限定款;澳大利亚品牌Nexba推出草莓桃子、接骨木花柠檬等组合,以“天然甜味剂+低糖”迎合健康需求。
◎图源:公众号@AA Beverage精酿酒业
韩国品牌Teazen开发0酒精、0热量的冻干速溶茶粉,主打“美容排毒”;美国Neuro Brands推出Neuro Probucha,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姜黄素,瞄准消化健康细分场景。
◎图源:Neuro Brands
英国立顿也将水果元素融入发酵红茶中,推出了多种口味的康普茶饮料;GO Kombucha 作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康普茶品牌,也通过传统的酿造技术以及健康、天然的成分,广受消费者欢迎。
回归本土,康普茶的“海归”新故事
最近几年,随着健康消费意识的觉醒,康普茶以“海归”新身份再次回归,尤其是依托新零售和社交媒体的双重推动,让康普茶成为中产消费者们的“健康新方式”。
一方面,诺和新元等供应商通过筛选菌株(如克鲁维毕赤酵母)降低酸度,增加果香,同时屈臣氏、星巴克、盒马、山姆以及康普茶专营店通过对康普茶“天然”“健康”等卖点的输出,吸引消费者买单。
◎图源:小红书用户@宇宇子
北京五道营胡同的康普茶专卖店“刚泡”数据显示,客单价45-120元,复购率超30%,消费者多愿意为“手工发酵”“活菌概念”支付溢价。
另一方面,线上内容平台上发出的康普茶DIY教程(如玫瑰康普茶、红枣枸杞发酵)赋予其“健康生活方式符号”“精致人生”的意义。在小红书,康普茶上相关笔记超3万篇,浏览量突破3000万,而抖音“康普茶”话题播放量也超过5000万次。
◎图源:小红书截图
同时,从品饮汇检索与整理的信息来看,康普茶的核心受众集中在25-40岁、一线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他们既有健康先锋、健身爱好者,也有体验猎奇者,更有对康普茶的文化认同者。
品饮汇采访了几位购买过康普茶的消费者,其中一位表示:“买康普茶并不是觉得它有多好喝,而是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康普茶种草内容,出于好奇心购买尝鲜。”
另外部分消费者则看重了康普茶的‘健康价值’,想通过康普茶达到‘肠道轻松’‘有益健康’的效果。
康普茶是饮料风口or创新陷阱?
尽管全球市场增速迅猛,但中国康普茶规模仍处于萌芽期。
据KBV Research预测,2024年亚太市场规模约2.3亿美元,中国市场更小,其增速虽快(年复合16.1%),但相比千亿级茶饮市场仍属小众,且康普茶的消费渠道目前也更多集中在山姆、盒马等精品商超渠道以及高档餐厅,渗透率集中于高线城市。
同时康普茶“发酵酸味”的口味壁垒,限制了大众化潜力,消费者对康普茶的认知仍停留在“网红饮品”阶段,需持续教育以建立品类信任,企业需应对政策风险(如益生菌功效宣传合规性)、供应链风险(菌种稳定性)及口碑风险(过度营销反噬)。
对饮料企业而言,入局需平衡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解决品类认知不足、技术门槛高企、消费渠道拓展等现实挑战,方能在饮料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