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前夜,茅台国际大酒店举行自助晚宴。其间,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与著名投资人林园一同与股东们交流问题意见。
现场,有股东表示,第一次没有在茅台股东大会晚宴喝到茅台酒。还有股东说:“没有茅台酒也蛮好,大家可以清晰地交流问题。”
据部分股东透露,茅台集团商务接待用酒已经改成“茅台王子酒”,而公务接待则一律不喝酒。“以前每年股东大会前夕的晚宴,每桌都会摆放飞天茅台,但今年没有。”有股东如是道。
2025年5月18日,贵州茅台股东大会的晚宴上,原本被视为“惯例”的茅台酒被蓝莓果汁取代,自助餐形式取代了传统宴席。这一变化与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印发“无缝衔接”——条例明确要求工作餐不得提供酒类。作为白酒行业的标杆企业,茅台此举不仅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折射出中国白酒行业在政策导向与市场转型之间的深层博弈。
茅台晚宴的“去酒化”,是国有企业对中央政策要求的直接回应。新修订的条例强调“工作餐不上酒”,旨在遏制公款消费中的浪费与腐败,而贵州省早在2020年便推出“最严禁酒令”,禁止公务活动中饮用任何酒类,甚至包括私人自带的酒。作为贵州国资控股的龙头企业,茅台必须以身作则。
这种“反差感”背后,实则是国企性质的必然要求:既要维护品牌形象,更要承担公共责任。正如茅台董事长张德芹所言,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支持条例是“发自内心”的选择,这不仅是合规之举,更是对行业“回归初心”的倡导。
从历史经验看,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茅台等高端白酒曾因公务消费骤降而经历价格腰斩,但此后通过转型大众市场逐步复苏。
如今新条例的颁布,再次倒逼行业摆脱对特定消费场景的路径依赖。数据显示,茅台公务消费占比已从2012年的30%以上降至2023年的不足1%,其目标转向中产阶级、商务消费等更广泛群体。这一转型既是政策压力下的被动调整,也是市场规律的主动选择。
茅台的一举一动牵动行业神经。此次晚宴取消酒水供应,看似“自断臂膀”,实则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政策合规的示范,茅台作为国企,需在遵守政策与维护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新条例的落实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可能影响后续政策执行的松紧尺度。例如,贵州省此前已出台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并要求茅台集团建立“打招呼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压缩灰色空间。
二是消费场景的主动重构,茅台近年来的创新尝试,如推出冰淇淋、酱香拿铁等跨界产品,以及通过电商平台扩大直销比例,均显示出其试图打破传统酒桌文化、拥抱年轻消费者的意图。张德芹在股东大会上强调,“创新需基于茅台本质的底线”,既要坚守工艺与文化,又要通过多样化产品拓宽消费场景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茅台直销渠道的快速扩张(2023年占比达45.67%)曾引发经销商不满,而张德芹上任后多次表态“经销商是家人”,暗示未来可能更注重渠道平衡。如何在政策约束下协调直销与经销的关系,将成为茅台下一步的关键挑战。
尽管茅台积极调整,但市场对其未来销售仍存隐忧,茅台虽瞄准中产阶级,但其高端定位与大众消费能力仍存矛盾,目前茅台净利润中,超一半依赖高价产品,如何通过中端产品扩大份额,仍需时间验证。茅台将国际化列为“顶级战略”,但中国白酒的文化壁垒与饮用习惯差异仍是障碍。尽管香港市场被列为试点,但短期内难以复制国内市场的成功。
茅台晚宴“无酒”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它既是政策压力下的合规动作,也是行业转型的缩影。短期来看,政策调整可能带来阵痛;但长期而言,摆脱公务依赖、深耕大众市场、探索国际化,才是中国白酒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