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
秀
秀
忘
初
不
心
记
使
牢
命
“援藏干部风采”系列报道
编者按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对口援藏工作已走过31年的光辉历程。31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幅幅感人的篇章,见证了这片高原大地的发展与变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入藏以来,按照京拉两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援藏指挥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首善标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拉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将陆续推出【援藏干部风采】系列报道,生动呈现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在这片高原热土上,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援藏精神”和“老西藏精神”。
在雪域高原的拉萨市尼木县,有这样一位援藏干部,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北京顺义的力量。他就是牛尧琪,一位来自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的基层干部,援藏任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三年来,他扎根高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藏精神的深刻内涵。
时间回溯到2022年5月,当第十批援藏干部选派工作启动时,牛尧琪便积极报名参加。彼时的他,已在顺义区高丽营镇工作了16年,担任过高丽营镇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和后渠河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让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让他深知农村发展的不易。当得知有机会前往西藏支援农业发展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
在尼木县,牛尧琪分管基层种植产业以及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作。他深知,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农业发展,提升群众收入,必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于是,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了吞弥产业园的草莓、樱桃、蔬菜大棚达160次。他与园区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农民们深入交流,详细记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探索。
走访过程中,牛尧琪发现尼木县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于是,在团队领队协调与顺义区支持下,大家积极推动顺义区龙湾屯镇与尼木县的合作共建项目——“天路一期”和“天路二期”。2023年至2025年,9760棵“美早”樱桃树苗和7.9万株“红颜”草莓成功种植到尼木县吞弥产业园区内。
在援藏干部、园区干部和种植户的辛勤努力下,2024年,樱桃和草莓都喜迎丰收。樱桃产量达到了5250斤,同比增长46%,销售收入达到了40万元。草莓方面,试种大棚结果2200斤,销售额达到了8万元。2025年,7万株草莓苗扩大种植至10个棚中,半年来已结果近1.6万斤,县内销售额29万元;新种植的26栋棚内樱桃树开花并完成3次授粉,预计5月底开始结果。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每一名援藏干部的深入调研、搭建桥梁、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尼木县是农业种植大县,但如何将优质的农产品销售出去,一直是困扰当地的最大难题。牛尧琪深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架起产销对接的桥梁。于是在团队的集思广益下,他积极与尼木县净土公司沟通合作,从产品包装、销售场所到果实认证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
在大家的努力下,尼木县的美早樱桃和红颜草莓成功打开了销售渠道。依据果品的不同品质,科学确定樱桃、草莓的售价区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又让消费者能够接受。
牛尧琪还积极推动尼木县与顺义区的合作。在顺义区,有一家尼木县驻北京市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点,集中销售尼木县的藏香、藏鸡蛋、粉丝等产品。牛尧琪每次回到顺义,都会带着家人朋友和高丽营镇同事到销售点介绍、购买尼木县的农产品,并了解驻点干部的需求和困难。在他的推动下,两地的合作更加紧密,农产品的销路也更加广阔。
如今,牛尧琪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过去近三年时光,他感慨万千:“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援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有机会,我打算继续援藏三年。”
对于未来尼木县农业的发展,牛尧琪充满了期待。他希望通过援藏团队的集体智慧和不懈努力,引进更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外界技术人才,改变种植架构,提高群众收入。他说:“我们援藏干部要做高原之巅的耕耘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