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济夫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曲折奔流至鲁、豫两省交界处的入鲁第一县——东明焦园乡,历经千百年哺育,在黄河与黄河故道的夹角地带,塑造了一处近800公顷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多样,食物丰富,环境幽静,鸟类云集,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是留鸟、候鸟和旅鸟觅食、饮水、栖息的重要场所。天鹅、灰鹤、大雁等野生鸟类已经连续10多年来此越冬,很多罕见鸟类已经在这里安家,呈现了一幅人与鸟类和谐共存的生态画卷,填补了菏泽市无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空白。它是母亲河孕育的历史成就、河道迁徙与东明变迁的见证,更是当今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护理、开发的硕果,现已成了黄河奔流的地标。
东明县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明黄河对岸的濮阳西水坡,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于沼泽地下挖掘了我国第一个蚌壳塑龙虎陪葬墓。《史记》载: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这里为兖州之地。古九州之一的兖州,以黄河、济水为界。宋代经学大师邢昺解释道:兖,信也。此地世代以诚信而著称。汤武革命,商汤伐昆吾,伐有娀之虚,伐三朡之国,灭夏而建立商朝。昆吾、有娀之虚、三朡之国,都在这一带。春秋时,这里的葵丘举世瞩目。齐桓公与诸侯葵丘会盟,提出了“无曲防”的治河理念。所以,这里不但是四战之地,也是争霸热土。
秦始皇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听信术士之言,不断地到东方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嬴政第一次东巡,封禅泰山,登琅琊刻石,颂秦德,明得意。秦始皇沿驰道,到达户牖(今东明县焦园乡西南,河南兰考界内)时,“霾雾四塞,不能进”,即突然间雾霾弥漫,道路难辨,车马不能行进。
《易经》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天生浓雾,是何征兆?雄心勃勃的始皇帝认为,雾气腾腾的天气是天降祥瑞,此必为宝地。这样的环境,才适宜于飞龙在天,于是就把户牖改名为东昏。
拥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帝,首次东巡,意在祈求他的帝业兴旺、江山永固、万世传承。这个时候,他何曾想到,就在东昏东部的丰沛之地游荡的刘邦,恐怕连泗水亭亭长还没有当上。谁能料到,10年以后,这个不务正业的刘邦,很快接受秦帝国的投降,又打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东昏东北的氾水之阳登基,建立起一个汉王朝!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户牖邑始置东昏县。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这个公元前与后的世纪分界线,并没有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这里的百姓是在黄河泛滥成灾,洪水遍地横流中度过的。人们都说王莽不堵塞黄河决口,是为了他祖上墓地,倒不如说他不愿意得罪水神河伯。王莽篡建新朝,狼烟四起,河患不止。他建国元年(公元9年),认为“昏”不吉利,就把东昏改成了东明。这便是东明地名的开端。由“昏”改“明”,一字之变,给这里的人们燃起了对美好明天的憧憬。王莽却并没有因此被后人称颂。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汉光武帝刘秀,这个出生在济阳宫(今东明南)的皇帝,十分厌弃王莽,爱屋及乌,他把目光聚焦到了东明这块宝地,又把东明之名改回了东昏,并让它归属兖州陈留郡。陈留郡后改为陈留国,汉献帝刘协曾被封为陈留王。
东明、东昏,只不过是地名符号,由“明”变“昏”,反映的是执政者的执政心态。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东昏县降为东昏镇,其地竟归属陈留封国的外黄、济阳二县分管。此后的740年间,先后经晋、南北朝、隋、唐,原属地归属多变。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相互讨伐,战争连绵,多有决河,以水代兵,致使黄河平均每年形成水灾2.4次。频繁的黄河决口改道,也没能阻止宋朝文化的繁荣。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为加强对北方的管理,在东明镇复置东明县,属于开封府辖区,为京畿重地。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面对金人进犯,宋军扒开黄河大堤,奔腾的河水淹没了汴梁城,也淹没了东明。金大定三年(1163年),因黄河南徙,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东明县城北迁至宛亭故地,即今东明湿地北边的东明集镇。元初属南京路曹州,后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此后,黄河的肆虐,战争的无情,东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东明集,留下了一处令世人不解的黄河悬棺之墓。
元朝时黄河频繁决口、改道,1357年,东昏城被冲毁。明嘉靖年间,东昏彻底被黄河泥沙埋在了地下。而今故城遗址难觅,东昏成为历史的记忆。
明朝大规模移民,又建东明城于云台(今东明县城西)之上。山西戏曲说唱、武术、杂技等,随之而来,与本地的风俗碰撞、交融,丰富了这里的文化。明洪武十年(1377年)黄河泛滥,一场罕见的大洪水,涤荡鲁西南大地,东明县再次被废。
黄河岸边的人民,坦然面对洪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弘治三年(1490年),明政府再设东明县,并移至东边的大单集规划建城,为今天东明县城之肇始。它在古东昏之北,又在今东明之南。至此,县建制曾三置两废、五设治所、一次大迁徙。这一古一今,一昏一明,一南一北,反映了东明从“东昏”到“东明”2000多年的历史变革。清朝,东明县属直隶省大名府。
清咸丰四年(1855年),黄河改今道,在鲁、豫交界处的古道上形成了一片水泽湿地。
当今黄河在东明流长74千米,滩涂面积1.3万公顷。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在省级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升级建设的,规划总面积317.60hm2,其中湿地面积246.53hm2,湿地率77.6%。高峰时有鸟类约200种,近15万余只在此生活。据统计,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纵纹腹小鸮、红隼等,三级动物有斑嘴鸭、苍鹭、小鸊鷉等。公园以弘扬黄河文化、开展森林游憩娱乐、水上游乐、植物观赏、野生鸟类观赏、休闲度假、果品采摘等项目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分为黄河文化风情区、森林游憩娱乐区、植物观赏区、生态保护区等景区,主要有碧海金滩、林下花海、植物园、动物园、君博园、儿童游乐园、百果园、水上娱乐中心、跑马场等景点。公园规划区分为生态保育区 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集保护、开发、恢复 科研、宣教、观光于一体,可以有效地保护该区的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日东明,天空越来越蓝、洪水越来越清、林木越来越多、城乡越来越美,绿水绕城转,蓝天映水流,画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到处绿意葱茏,一派欣欣向荣······,这里还有“观云海日出上泰山,看黄河日落来东明”之说,现已成为黄河岸畔宜居游览佳地、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作者系山东省梁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