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朋友们的快乐无比的放学路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活泼稚嫩的童音,“妈妈,我想吃薯片!”“我想吃炸串!”“好热啊我要吃冰激凌”……
图源:网络
当小朋友们的零食愿望达成时,我们也应当留意一下这些数字:
在我国,6岁以下、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10.4%和19%;
超重和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22倍和2.33倍;
超重或肥胖儿童中分别有17.4%和13.0%存在焦虑和抑郁风险;
85%的学龄期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有可能保持肥胖并引发并发症;
……
无论是科学研究结果还是家长们的日常认知,都认为经常食用膨化食品、西式快餐,频繁饮用碳酸饮料,偏爱甜食和高油脂食品的儿童,其发生超重或肥胖的概率更高,而上述膨化食品、碳酸饮料这些食品日常都被视为零食的范畴。有数据显示,我国≥2岁人群零食消费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11.2%上升至目前的56.7%,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零食的消费率已高达98.14%。
图源:网络
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零食一般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从食物的属性来看,零食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不得不承认,在目前儿童青少年零食高消费的状况下,高糖、高盐、高脂肪的“三高零食”正在悄然成为儿童肥胖的推手。科学选择零食,是让孩子“吃得开心”与“吃得健康”平衡的关键。
零食选择,首要避坑高油、高盐和高糖
1. 糖分陷阱:零食的甜蜜负担
过多的摄入添加糖以及含糖饮料,可增加患龋齿、超重、肥胖等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以一听含糖饮料(330ml)为例,其所含能量约为150kcal,一个50kg体重的儿童,需要跑步约30分钟,或快走75分钟,才能消耗掉这些能量。但增加身体活动只能消耗部分能量,并不能完全消除含糖饮料带来的健康危害。
图源:网络
选择小贴士:
(1)选购时要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零食;
(2)建议不喝含糖饮料,如很难做到,可以设定小目标尽可能的降低含糖饮料的摄入,如每周只喝一罐,通过逐步减少饮用频次,改善饮食习惯,甩掉对甜味的依赖。
(3)可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来消耗含糖饮料提供的能量,吃完喝完,记得动一动。
2. 盐分过载:激活“食欲开关”
高盐也就是高钠的摄入,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病的发病风险,部分零食中的过高盐分带来鲜香的口感,往往会刺激儿童的食欲,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增加饭量。提到高盐食品,不得不说到目前儿童青少年很青睐的辣条,一包50g辣条大约含钠1.2g,而6-10岁儿童每日推荐盐摄入量不超过4g,已占据每日推荐量的较大比例。
选择小贴士:
(1)参照包装上的营养标签,选择钠盐含量较低的食品,以及具有“低盐”、“少盐”或者“无盐”标识的食品。
(2)注意辨别食物中的“隐形盐”,面包、饼干等食品虽然没有明显的咸味,含盐量也很高;配料表中的鸡精、味精,以及一些含钠的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碳酸氢钠、枸缘酸钠、苯甲酸钠等,都会增加食品中的钠含量。
3. 反式脂肪:藏在零食里的“坏脂肪”
奶油蛋糕、起酥糕点、膨化食品、代可可脂巧克力、披萨汉堡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反式脂肪酸。由于膳食模式的不同,我国居民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远低于欧美国家,随着近年来民众食物选择的趋势变化,我国部分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已有所上升。由于儿童是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食品的高消费人群,反式脂肪酸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选择小贴士:
(1)参照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和配料表,尽量不选或少选含有植脂末、氢化植物油等成分的零食,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含有上述成分的食物,营养标签上会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这些可作为选择零食的参考。
(2)危害固然有,剂量更重要,单一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一般都极其微量,但需要注意摄入量的叠加和摄入的频次。
健康零食“颜色分类法”:有所选,有所不选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三类,我们可以用“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歇一歇”的方式来进行分级推荐:
图源:网络
让孩子了解食物,主动选择健康零食
通过对食物进行划分,我们可以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需要拒绝,重要的是了解食物的特性,做出正确的选择,继而优化自身乃至整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以下家庭小游戏可以让普通的食物变得更有趣味,大小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1.将水果和可生食蔬菜,摆成卡通造型,淋上酸奶来代替沙拉酱,制作美味的蔬菜沙拉;
2.制作“零食红绿灯卡片”,逛超市时悄悄的给商品分个类,认一认哪些是高油、高糖、高盐的零食,最后记得把绿灯零食带回家;
3.如果想吃冰激凌,自己制作就不用顶着太阳出门买啦,冷冻香蕉加上酸奶,收获美味;
4.想吃薯片,那就试一试空气炸锅烤紫薯条,微波炉自制无油苹果脆片,食物的原香才是最高级的味蕾体验!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