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出来散散步,偶然走到浙江中路宁波路。这一带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就是繁华所在,国营百年老店和新来的各地口味融合,有很多美食。浙江中路宁波路口的东北角,沿街房子大多已征收,老的招牌拆掉,露出一些岁月的痕迹。也是因缘巧合,昨天一抬头,看到两个工整的楷体字:萝春。再一看地址:浙江中路462号。呀,这不就是上海生煎馒头的鼻祖之一、由民国初年上海大亨黄楚九创办的萝春阁茶楼旧址吗?此地的萝春阁搬迁已有多年,这几个字一直隐藏在新店招之下。因为征收,暂时得见天日。能存在几时?怕是天晓得了。
浙江中路近宁波路
龙泉居委会隔壁
露出两个斑驳的字样
萝春
上海生煎馒头鼻祖旧址
征收前的生意是陕西风味
上海人,也是蛮好白相的。吃只小小的生煎馒头也能分成几派,叫馒头还是叫包子,馅心清水还是浑水,褶子朝上还是朝下?这些纯属个人选择的问题,在一些朋友看来就像“汉贼不两立”那么大义凛然,一点都马虎不得。不过争来争去有一点是有认同的:上海生煎馒头以萝春阁和大壶春为鼻祖。如果按照创办年份来算,萝春阁还要更早一点。如今大壶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开了多家分店,只是口味多遭老饕吐槽,暂且按下不表。单说萝春阁的历史,和黄楚九关系极深。
黄楚九
1872-1931
黄楚九在民国初年的上海滩,可说是赫赫有名。他一生涉足多项事业,由医药起家,创办中法大药房,继而进军娱乐业,开“大世界”,办电影公司,个人投资的大小企业有一百多家,大到房产金融,小到抽烟喝酒淴浴看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构筑了完整的“商业体系”,吃喝玩乐一条龙,黄楚九包办,所以人称“百家经理”。这么大的老板,开个茶楼、供应一点可口的点心,可能只是小事一桩。但黄楚九对这家“萝春阁”茶楼的感情,显然不一样。何以见得?“萝春阁”这几个字,就是黄楚九亲笔。
1930年6月25日《新闻报》
萝春阁开张广告
图片来自“档案春秋”公众号
黄楚九生意会做,字也写得很好,只是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挥毫。但“萝春阁”开张,他亲自露一手,写了招牌,落款是他晚年自署的别号:知足老人。或有读者会问:现在浙江中路宁波路萝春阁旧址露出来的那两个字,会不会是黄楚九亲笔?笔者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推断,可能性不大。因为民国时代“萝春阁”几个字,报纸上有报道,称其“铁画银钩,有北魏风味”,对比现在看到的“萝春”二字,显然和魏碑相去甚远。
近距离看一下
萝字和春字
黄楚九开萝春阁,本来是茶楼。后来生煎出名,也有故事。据说创始人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黄公馆附近摆摊的丹阳人唐氏,黄楚九吃下来觉得很满意,于是“技术引进”,把唐家的生煎带进了自己的茶楼。因为生煎做得好,名气甚至超过了茶楼。其实黄楚九和萝春阁的缘分,不过半年多一点而已,茶楼1930年6月25日开张,到1931年1月19日黄楚九就撒手人寰。他真正坐在这家亲自题字的茶楼里的时间,恐怕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黄楚九死后,茶楼换了主人,但生煎特色保留下来,不管换什么名字,生煎都叫“萝春阁生煎”,成了品牌。四十年代末上海行号图上,浙江路462号的标记,已经是“萝春阁馒头店”了。
1947年的“萝春阁馒头店”
九十年代的萝春阁
“百年老店”只是宣传而已
贺友直先生2013年画的萝春阁生煎馒头
其实浙江中路宁波路的萝春阁除了茶楼和生煎馒头,二楼在黄楚九去世后还曾开办书场,朱耀祥、赵稼秋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就是在萝春阁首演的。茶楼和书场到1947年惨淡经营,终于停业,但“萝春阁”的名字保留下来,成为“馒头店”。虹口四川北路也曾有过一家萝春阁,据说也是解放前就有。我猜测是萝春阁从浙江中路搬迁后,到虹口用一家老生煎店的门面延续品牌,比如浙江中路广东路的大壶春也是如此。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后来四川北路的萝春阁也消失了。直到近两年,在贵州路天津路口开出一家新的“萝春阁”,店中张挂了黄楚九的照片。不过据说只是用了萝春阁的名字而已,和老萝春阁固然关系不大,和黄楚九,更是“七里缠到八里”,浑身不搭界了。
贵州路新开的萝春阁
挂黄楚九的照片
倒不如找张丹阳唐师傅的照片挂出来
那才是“萝春阁馒头店”真正的创始人
黄楚九的萝春阁茶楼周边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