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以“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为主题。宁海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全国主会场,因《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从此与这位“游圣”结下了不解之缘。“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00多年前,徐霞客从宁海出发,开启了一段寻山访水的旷世奇旅。翻阅游记中的文字,徐霞客实地考察的气象资料与现代的气候分析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5·19中国旅游日”。
适宜旅游的天选之日
时间倒回至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设立“中国旅游日”相关工作,并通过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征集具体日期方案……两个与徐霞客有关的日子“3月29日”和“5月19日”远高于其他选项且旗鼓相当。
旅游日究竟选择在哪一天?各方争论激烈。为此,宁波市气象部门精心组织专家进行气候论证,从气候角度得出5月19日最适宜出游的结论,并向中国旅游日征集策划专项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递交气候分析材料。
据气象专家介绍,中国旅游日的确定,应尽可能选择全国多数人口或地区适宜出行旅游的春季和初夏。早春气温偏低,尤其是江南地区,湿度也较大,对人们出行造成体感不适宜的影响,而晚春时节的气温适宜旅游。有关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户外旅游活动的气温在18℃至25℃之间,在该气温下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
来源:千库网
从避开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出行的角度来看,5月份也是比较适合外出游玩的。3月份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气温起伏大,天气变化快。北方地区还有沙尘暴,江南地区有倒春寒、春季连阴雨等,使得很多地方不适于旅游。5月份冷空气活动不再明显,气温逐渐回升,灾害性天气较少,适于安排出行。
另外,专家们还从5月份雨量、雨日以及农时等角度,提出了在具体时间的选择上,“5月19日”因其特殊的人文意义和合理的气候条件,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这份气候论证报告,得到了“申日办”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并得以采纳。2011年4月12日,中国旅游日新闻发布会上,正式确立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且认可了该时段在时间上具有旅游的普适性。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仲春和暮春,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该日期的选取充分考虑了气候条件对旅游资源的调节作用。
管中窥豹的气象密码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中国南北,从湿润的江南到干旱的西北,从低海拔平原到高海拔山区,他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的观察极为细致。《徐霞客游记》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是因为其中不仅记述了旅行线路和旅游见闻,还对地理、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总结出的气候规律与现代地理学科、气象学科的结论重合度颇高。
在江南地区(如浙江、福建),他常记录“梅雨”“连月阴雨”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出发地宁海的雨水较多,第二天就遇到了雨天,“四月初一日,早雨。”而在云南高原,则提到“四时如春”“日暖夜寒”的独特气候。在《滇游日记》中,他描述大理“虽盛夏无暑气”,点明了高原气候的温凉特点。《游黄山日记》中,他提到山顶“风寒刺骨”“云雾瞬息万变”,而山脚则“晴暖如春”,体现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
来源:千库网
通过大量观察物候与气象的关系,徐霞客总结出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广西水稻“岁可三熟”、贵州“山田瘠薄,仅种荞麦”,“江南桃李已谢,而北地始开”的描述,体现了江南与华北的花期对比。
徐霞客记载的冰川范围(如丽江雪山)、河流水量(如长江、珠江支流)等,为对比现代气候提供了基线数据。例如,他提到的某些冰川现今已显著退缩,表明气候变化是不变的永恒。据统计,游记中记录的暴雨、干旱事件频率与明代“小冰期”气候波动特征吻合,为历史气候重建补充了实证。
不谋而合的霞客精神
400多年前,徐霞客的考察途中并没有天气预报的提醒。在他的行进路上,曾多次遭遇风雨等恶劣天气,在考察日记中他记录了丰富的气象物候资料。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徐霞客因暴雨被困多日,溪水暴涨导致无法通行,“溪水暴涨,舟不可行”。行至湖南时,他遭遇“风雪交加,寒不可御”,大雪封山被迫折返。在黄山,他因严寒几乎丧命;在腾冲探险时因暴雨失足险坠崖……
徐霞客打破了以往研究的藩篱,从爱好出发,以行万里路的劲头开展实地调查,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观察记录,对途中所看到的气候、地貌、民俗等深入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断校正前贤之谬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践为本的探索精神、人文关怀的生态意识,造就了“一代游圣”的精神图腾。
而“5·19中国旅游日”的确立及落户宁海,更是宁波文旅部门、气象部门与民间学者接续奋斗的共同成果。徐霞客对宁海的第一印象,定格于一场“云散日朗”的气象奇观。这一描述不仅是自然天象的写照,更像是气象专家仿佛透过徐霞客记录的文字,与徐霞客本人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如今,随着现代气象与文旅的发展,徐霞客所留下瑰宝的含金量仍然在上升。“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引导着后人敬畏自然力量,实践探索精神。
作者:魏薇 陈可昕 钱燕珍
编辑:魏薇 气象科普
审核:赵驰宇 郑梅迪 钱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