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刺身金耳、银耳冰草芒果沙拉等开胃冷菜轮番“登场”,银耳菌酱蒸白刀鱼、黑椒雪耳猴菇排等硬菜悉数“上桌”,七彩文丝银耳羹、珍菌佛跳墙等汤品“暖心又暖胃”……去年底,银耳“一桌菜”在第一届古田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惊艳亮相,17道色、香、味俱全的古田银耳菜品惹人垂涎。
银耳“一桌菜”。人民网 叶青卿摄
说到古田,就不得不提“一朵菇”。宁德市古田县曾是福建省最大库区移民县,从平坦开阔的旧城搬到了山地丘陵间,慧眼识“菌”的古田人民另辟蹊径,走上了“以菌立县”的创业路——如今,全国超过九成的银耳来自这里。
这些年,勤劳智慧的古田人民不仅让昔日“宫廷贡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还将“一朵菇”“整”出了千百种新花样。
除了“一桌好菜”,整个古田县化身“超级工厂”,下游已开发生产了冻干、糕点、饮料、调味、超微粉、化妆品和多糖提取等银耳周边产品,多达十大类40多个系列。
“本来只听说古田的银耳种类又多、质量又好,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周边’可供选择。”一位从古田“满载而归”的福州游客说。
围绕这“一朵菇”,古田县积极推进产业多样化,打造“食用菌+生态旅游”的新模式,吸引大批游客观光旅游。
“翠屏山下雨霏霏,云掩岗峦草树微。”翠屏湖因古田溪水电站的兴建而形成,发竹湾村便是翠屏湖畔新建的移民后靠村。发竹湾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氤氲的水汽为银耳生长提供了“温床”,同时这里也是“玉田八景”之首“翠屏朝雨”的观赏地和体验地。
翠屏湖。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手“握着”旅游资源,一手有食用菌产业基础,这些年,一阵“直播风”吹向了这个“藏在深闺”的小村庄,村子里走出了多位在当地耳熟能详的“网红”。
“银耳姐姐”张家巧就是其中一位。5年前,面对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受阻的困境,53岁的张家巧决定试水电商直播,没承想蹚出一条新路。
2021年,仅通过直播平台,张家巧所经营的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便实现近3000万元的销售额。“当时,几乎每天都处于爆单状态。于是,我们立即筹备建设二厂。目前,两座厂房拥有7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张家巧说。
有了张家巧等“网红”的反哺带动,发竹湾村瞄准了打造“中国农民直播第一村”。去年3月,古田食用菌直播节落户发竹湾村,吸引了20多家食用菌企业参加,乡间“特产”在这个小村庄与“大市场”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古田,几乎村村都种植食用菌,而“触电”让发竹湾村从众多的“菇村”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直播+农旅”的新路子,也让打造“中国农民直播第一村”的底气越来越足。
不论是围绕食用菌开发周边产品,还是借力“直播+”耕耘文旅市场,都是对于当下消费新动向的敏锐洞悉。在文旅市场“百花齐放”的当下,旅游不再是“到此一游”式地“看风景”,而是一次次追求“心灵SPA”,通过旅游了解一座城,体验一场文化“深度游”。
有着“闽东文化活化石”的深厚底蕴,古田始终以“追风者”的姿态,创新破题。
古田有一处古宅被称为“金翼之家”,是一座因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小说《金翼》而闻名的古民居,承载着闽东家族的百年记忆,如今也成了游客深入了解闽东文化的“一扇窗”。
今年“五一”,古田开辟了诗画闽江之旅路线“串珠成链”,吸引到黄田镇金翼之家景区、双坑油画村、垂钓基地等地游玩,“一站式”深入了解闽东文化。
金翼之家。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闽东的古田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闽江从古田的青山间蜿蜒而过,闽江水不仅哺育了千年古城,也为当地文旅市场注入“活水”。
当前,与“诗与远方”相伴共生,露营迅速抢占文旅市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闽江畔的古田县水口镇抓住了露营经济的新风口——咸鱼营地应运而生。
在乡村开辟“小众赛道”,咸鱼营地自运营起就火出了圈,一期项目凭借1200平方米草坪、4个帐篷酒店、7个轻奢帐篷,以及休闲观光、果园采摘、农家乐体验等丰富有趣的玩法,迅速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这个“藏匿”于乡间的露营地还在不断“上新”:新建的闽江民俗艺术体验工坊将提供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与技艺的场所,让露营不仅是“来一趟”,而是“走个心”。
“营地扩容后,我们将打造研学园、增设水上娱乐设施、增添特色景观,丰富营地业态。比如依托水口镇脐橙产业,打造脐橙研学园,实现产研学一体化。”营地负责人说。
从“一朵菇”的“多点开花”,到依托本土文化“串珠成链”,再到紧跟文旅新风尚,古田正将一张张文旅“新招牌”做得更好、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