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转载山西经济日报稿件,须申请授权。
今年“五一”假期,中阳县首届村T秀在神圪垯村惊艳亮相。乡镇代表队、非遗传承人化身“乡村超模”,身着融合剪纸纹样、面塑元素的创意服饰,步履生风间尽显传统技艺的现代魅力。这场由村民自编自导的现场秀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全程直播,吸引数万网友围观,让深藏大山的非遗文化在短时间内“破圈”。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成效显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一批明星古村落,书写了乡村善治的精彩篇章。
临县曲峪镇开阳村是一个以“开阳大枣”闻名的传统村落。该村深挖千年古枣树群资源优势,全力建设旅游重点村,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描绘出一幅“烟火开阳”的新画卷。图为开阳村一景。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全明 摄
Part.
01
文旅兴,筑实乡村“美颜”之梦
从窑洞仰望的星空到黄河臂弯的涟漪,再到千年酒堡的清香,吕梁山上绵延起伏的褶皱里藏着数不尽的特色村落。长期以来,这些村落如同明珠蒙尘不被世人关注,甚至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自2023年起,吕梁市聚焦乡村旅游,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把乡村旅游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让这些村落成了网红明星。
如今,吕梁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庭院、修葺一新的新式民居、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随处可见。许多乡村还举办杏花节、丰收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据山西·文旅云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吕梁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达307万人次,同比增长8.46%。
Part.
02
产业旺,筑牢乡村富裕之梦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持续增收的源泉。在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带动下,吕梁市着力推动八大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特色农业种植、农机具配套、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农村产业活力重现。
当前,该市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产业已经领跑全省,为脱贫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肉牛产业链以83万头的饲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产业链产值64亿元。食用菌产业链生产规模达1.5亿棒,鲜菇产量约1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杂粮产业链种植面积160.12万亩,居全省第二,全产业链产值15.5亿元。兴县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建设杂粮种业基地,培育并认定5个新品种,创新推出“兴县杂粮宴”,荣获“中国杂粮之乡”称号,马铃薯产业链种植面积58.87万亩,居全省第二,全产业链产值5.4亿元。
此外,吕梁市红枣产业链面积稳定在154万亩,占全省的32%,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核桃产业链面积稳定在268万亩,占全省的36%,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沙棘产业链面积达到74万亩,占全省的24%,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
该市还开发出杂粮代餐粉、小米油、小米锅巴、杂粮方便面等100余种系列产品和功能食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近40万户农户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
Part.
03
风俗移,筑起乡村善治之梦
不久前,临县城庄镇阳宇会村“00后”小伙李鑫的婚礼,由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郭利利担任婚事总管。一场完全符合移风易俗政策的婚礼办得既省钱省力,又热闹体面,让当事人非常满意。
去年以来,吕梁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大文艺宣传力度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关于组建移风易俗义务监督员队伍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不断深入人心。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动,不少家庭办婚事实现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更多的新人选择将“改口费”“离母钱”用于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缴纳孝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