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迎来今年首次 “四船同靠”盛况—— 爱达·魔都号、海洋光谱号等四艘国际邮轮齐聚,单日出入境旅客近3万人次,创下三年新高。这一场景不仅是中国邮轮经济复苏的缩影,更是 “坐着邮轮来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风尚的鲜活注脚。 自2024年5月15日中国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邮轮入境免签政策以来,这一“东方热”持续升温,为文旅消费注入强劲动能,也让世界看到中国高水平开放的诚意与魅力。
免签政策:从“通关便利”到“流量密码”
过去一年,中国邮轮口岸的繁忙景象远超预期。以上海为例,截至2025年5月,浦江边检站累计查验出入境邮轮580余艘次,旅客超226万人次,单日峰值突破3万人次;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入境邮轮数量同比增长67%,旅客量增长93%。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免签政策带来的 “通关革命”:
手续简化:外籍旅客免填入境卡、免采指纹、免盖章,人均通关时间从2分钟缩短至3-5秒,甚至实现“靠港即下”;
区域联动:活动范围从沿海扩展至北京,游客可深度游览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形成“邮轮+岸上游”的复合体验模式。
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文旅消费热潮。天津邮轮母港周边餐厅营业额涨幅超30%,入境游客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0%;上海推出16条定制化“一日游”线路,让外国游客在有限时间内感受都市魅力。
“打卡中国”:从“流量”到“留量”的文化引力
免签政策不仅带来客流,更催生了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在山东青岛,韩国游客将 “喝现打青岛啤酒”列为必打卡项目;景德镇为国际游客推出非遗陶瓷制作体验;天津则用武术、中医药等特色项目吸引40多个境外团组 。这种 “文化+”模式,让外国游客从 “观光”转向“沉浸”,在乌篷船摇曳的江南水乡、巍峨的福建土楼、冰雪覆盖的威海海岸中,读懂中国的多元之美 。
数据显示,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超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后,适用口岸增至60个,“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国际社交平台的热词。韩国游客甚至带动上海外籍免签入境人数达167万人次,是2023年的4.7倍。
挑战与未来:如何跑赢“邮轮经济接力赛”?
尽管成绩斐然,但 “甜蜜的烦恼”也随之浮现。例如,部分老年游客面临电子支付障碍,需依赖现金交易;节假日客流高峰导致景区拥堵;多次护照查验影响短途游客体验 。对此,中国正多管齐下优化服务:
智慧升级:天津口岸启用自动巡检机器人,构建“智能查验+人工服务”体系;
配套完善:六部门联合推动文旅设备更新,涵盖智慧旅游、文物保护等领域,计划到2027年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错峰设计:鼓励旅行社避开国内假期高峰,规划更宽松的行程。
结语:从“政策开放”到“双向奔赴”
“坐着邮轮来中国”的爆火,既是免签政策释放的红利,更是中国文化吸引力与开放姿态的胜利。从港口到景区,从支付到服务,这场 “接力赛”的每一棒都在传递中国的热情与效率。正如外交部所言: “欢迎全球游客共度新春佳节,感受中国年味。”未来,随着政策持续优化与文旅深度融合,这场 “东方热”或将书写更精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