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江西离广东很近,但我去的次数很少,作为一个能吃辣爱美食的人,最近这次因公出差广州,自然不能错过体验当地特色美食的机会。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们一行四人选择了一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茶楼,品尝正宗广式早茶,然而,这次体验却让我这个"外乡人"颇感意外,甚至有些失望。
下面,我就以江西人的视角,想说5句大实话,谈谈对广州早茶的五大真实感受。
一、茶点分量少得可怜
走进茶楼,环境确实雅致,古色古香的装潢透着岭南风情,服务员递上菜单时,我们几个外地人都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
然而当第一笼虾饺上桌时,我们都愣住了:晶莹剔透的饺皮里隐约可见粉嫩的虾仁,但笼屉里竟然只有孤零零的三个!
四个大男人面面相觑,这该怎么分?服务员解释说这是"标准份量",我们面露尴尬,只好又追加了两笼。
同样的尴尬出现在叉烧包上,这种精致到近乎吝啬的分量,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实在让我们这些习惯了量大实惠的江西人难以适应。
更令人不解的是,即便追加点单,每笼的价格也不菲,一顿早茶下来,人均消费轻松过百,却仍感觉没吃饱。
二、价格不亲民
说到价格,这次早茶体验最让我震惊的莫过于那份标价28元的煎饺,六个饺子,平均每个近5元,在我的家乡南昌,12块钱能在街边买到满满一大碗水饺,馅料实在,吃得心满意足。
而这里的煎饺不仅数量少,个头也不大,两口就能解决一个,一碟肠粉28元,一碗及第粥35元,就连最普通的奶黄包也要18元三个。
我们四人简单点了几样,结账时竟然接近500元,这个价格在广州的消费水平中也绝对算不上亲民,早茶本应是平民化的饮食文化,如今却变得越来越"高端",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三、早茶工业化
我一直听说广东的早茶是“现点现做现吃”,然而这次却令我失望,因为我们点的差点90%全都是工业预制菜。
向服务员询问后得知,除了少数几样招牌点心是店内师傅现做外,大部分茶点都是从中央厨房配送的冷冻品。
作为对比,在江西,即使是街边小店,许多特色小吃也是现点现做,热气腾腾地上桌,那种锅气是任何冷冻食品都无法比拟的。
一位在广州餐饮业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现在能坚持全手工现做的茶楼已经寥寥无几,大部分都为降低成本而采用预制食材,早茶文化中"即点即蒸"的精髓,正在被便利性和利润所取代。
四、传统风味流失
品尝第一口虾饺时,我就感到不对劲:虾肉确实Q弹,但那种弹性质感过于均匀完美,明显是添加了食品改良剂的效果。
鲜味虽然浓郁,却带着不自然的鲜甜,八成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在起作用,叉烧包的馅料更是让我这个外地人吃出了"科技与狠活",处处透露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影子。
作为对比,我想起十年前在广州老街巷尝过的传统早茶:虾饺的鲜味来自新鲜海虾,弹牙感来自师傅手工摔打的虾胶,如今这些自然的味道,正被各种食品添加剂所模拟和取代。
五、年轻人对早茶兴趣缺失
在茶楼用餐的两小时里,我特别观察了周围的食客构成,令人惊讶的是,超过八成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或独自看报饮茶,或三两老友闲话家常。
偶尔出现的年轻面孔,大多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拿着手机不停拍照打卡,与服务员闲聊得知,这种年龄断层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对年轻人来说,早茶节奏太慢、形式太老派、创新不足。更关键的是,当早茶变得昂贵而不实惠、标准化而缺乏个性时,它自然失去了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本以为这次去广州,能够品尝到心心念念的美味早茶,没想到吃的却是各种预制菜肴,那还不如自己到网上买,难怪如今全国各地的粤式茶餐厅越来越少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