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界的“特权顶流”,自驾游圈的“显眼包”,AKA移动的“路怒制造机”经纬航空医疗,这次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因在西南秘境墨脱公路上,以救死扶伤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其“风骚”操作直接点燃了人民群众的熊熊怒火。
经纬航空医疗的“救护”神操作翻车了?
经纬航空医疗怕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特权”使用上翻这么大个车。
墨脱公路事件曝光后,经纬航空医疗喜提“景区观光车”荣誉称号。
因为他们那辆喷涂着“航空医疗”大字的救护车,不管是上坡、拐弯,还是在单双号限行的管制路段,甚至面对其他规矩排队的自驾游客,都能理直气壮地鸣笛闪灯,强行超车。
嚣张得仿佛整条墨脱公路都是他们家开的,被网友痛斥为“公路流氓”。
作为本应救死扶伤的专业车辆,它的警笛仿佛成了旅游的开道利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有网友拍到,这辆来自三亚的救护车,在景区停下后,施施然走下两男一女。
男士们忙着拍照打卡,那位女士更绝,一身清凉短裙,时尚靓丽,完全不像是要去执行什么十万火急的医疗任务。
与周围那些穿着冲锋衣、徒步鞋,一脸风尘仆仆的真游客相比,他们仨简直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在再次试图鸣笛超车,被忍无可忍的自驾车队拦下时,车上人员还振振有词。
态度极其蛮横,言语之间那叫一个“你们算老几”,声称其他人无权干涉他们的“特殊通行权”。
这种“老子有特权,你们都得让路”的嘴脸,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特权意识膨胀,规则意识淡漠,仿佛自己开的不是救护车,是“尚方宝剑”。
姐的气场毋庸置疑,就算咱们开的是救护车,那也得有点职业操守吧,这种“滥用特权式通勤”真的很败好感。
甚至有时候因为开道过于心切,连基本的交通规则都抛诸脑后了。
一个特种车辆的使用会受到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严格约束,不可能随心所欲当成私家车。
遇到堵车、限行就想靠警笛警灯“降维打击”,享受特权带来的便利,这种心态本身就很有问题,特权不是这么用的,反而让人觉得恶心。
特权、规则、熊孩子,本质都一样?
我们批评这种滥用特权的行为时,总会联想到那些“我爸是李刚”的荒唐事。
不同身份领域对规则的敬畏程度确实天差地别。
经纬航空医疗的“豪横”就出自对特权工具的滥用。
特权滥用的核心就是规则的践踏。
要的是畅通无阻,要的是高人一等,要的是“你们都得给我让路”的快感。
警笛一响,警灯一闪,仿佛所有规则都要为我让道,营造一种“紧急万分”的假象。
其他车辆也要用力避让,道路资源要优先供给,哪怕人家排了半天队,你也得“后来者居上”。
至于车里的人,是不是真的十万火急,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这个工具,我就能用”。
这种逻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习以为常,那简直是灾难。
因为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规则是基石,公平是共识,滥用特权反而会显得蛮横无理,面目可憎。
经纬航空医疗和那些被拦停后还态度嚣张的乘员,他们的行为逻辑,已经扭曲到以违法违规为荣了,正常人谁这么干啊?
当然考虑到某些单位的“特殊性”,滥用总比没有强(在他们自己看来)。
这事儿,说白了,跟咱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儿,一个道理。
就拿学校里那些事儿来说吧。
我记得我外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们班有个孩子叫张博文。
这张博文的妈妈,那是我们小区出了名的“厉害角色”,在家长群里也是呼风唤雨。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去一个郊野公园,要求每个孩子都穿校服,方便管理。
结果就张博文一个人,穿着一身花里胡哨的运动名牌,脖子上还挂着个儿童照相机。
老师点名的时候就问了:“张博文,怎么没穿校服呀?”
你猜张博文怎么说?
他说:“我妈说今天拍照多,穿校服不好看,而且我这身衣服舒服。”
老师说:“学校有规定,统一着装是为了安全,也是集体纪律。”
张博文小嘴一撇,不说话了。
放学的时候,张博文妈妈来接孩子,老师就跟她提了校服的事儿。
张博文妈妈当时脸就拉下来了,说:“哎呀,王老师,多大点事儿啊?孩子们出去玩,不就图个高兴吗?穿什么不一样?再说了,我们家博文皮肤嫩,校服那料子穿着不舒服,万一过敏了怎么办?我们家孩子从小就金贵,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王老师也是个好脾气,耐心地解释:“张妈妈,规定就是规定,这对所有孩子都一样,也是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果每个孩子都特殊,那学校还怎么管理呢?”
张博文妈妈声音立马高了八度:“什么叫每个孩子都特殊?我们家博文就是比别的孩子懂事!他知道自己注意安全!再说了,不就一件衣服吗?你们老师也太较真了!我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空天天盯着这些小事?学校就应该多体谅体谅家长!”
说完,拉着张博文,扭头就走了,留下一肚子气的王老师。
后来呢?
后来张博文在学校里越来越“特殊”。
迟到了,他说路上堵车,其实是他妈送他晚了,还要求老师不能批评。
不交作业了,他说作业太难,他妈也跟着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水平。
甚至跟同学发生点小摩擦,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博文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冲到学校,指责对方孩子不对,要求老师严惩对方,给自己孩子道歉。
久而久之,张博文也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犯点小错没关系,反正有妈妈顶着。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那杆秤可都明镜儿似的。
这种“小事特殊化”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我可以不遵守”的特权思想在作祟。
张博文妈妈觉得“我孩子金贵”,所以校服规定可以不遵守。
救护车上的人觉得“我有急事(不管是真是假)”,所以交通规则可以无视,公共秩序可以破坏。
本质上,都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对规则的蔑视。
“熊孩子”和“熊大人”啥样?
当我们评价一个社会事件中的行为是否合理,最基础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边界感”和“规则意识”。
所以,守规矩的“好公民”到底是怎样的?
古代对君子要求“慎独”,现代对公民要求遵纪守法。
“滥用特权”指的是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利,利用身份、工具或制度漏洞,突破公共规则的底线。
就算你开的是救护车,执行的是“紧急任务”,那也得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不能把警笛当成“路霸”的开道锣。
更何况,你这“紧急任务”还穿着短裙在景区摆pose呢?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说,无论是谁,在规则面前都没有特殊公民。
哪怕你是开救护车的,是执行特定公务的,也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不能随意扩大。
这方面,交警同志做得就很好,管你是不是救护车,违规了就得处理。
拆除警灯警报器,罚款200元,这就是对规则的维护。
甚至还应该深究,这辆三亚的救护车,千里迢迢跑到墨脱,它所属的“经纬航空医疗”在当地究竟有没有合法的业务?
车上那两男一女,到底是公司的医护人员在执行一次诡异的“跨区域高原时尚摄影任务”,还是某些特权人士借着救护车的壳子搞“特殊定制游”?
这些问题,不能因为一句“公司尚未回应”就糊弄过去。
“破坏规则的示范效应”是说,一次不公正的特权行为,可能会引发更多人效仿,或者导致公众对规则的信任度下降。
就拿张博文的例子来说,如果老师和学校一味迁就张博文妈妈的“特殊要求”。
那么其他孩子会不会觉得“哦,原来会闹的孩子有糖吃”?
其他家长会不会觉得“原来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反而吃亏”?
长此以往,学校的规矩不成了一纸空文?
明清时期对官员出行有严格的规制,仪仗、回避、肃静,生怕扰民。
哪怕是皇帝出巡,那也有一套复杂的程序,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的。
到了现代社会,对特种车辆的使用更是有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优先通行,如何确保安全,都有法可依。
滥用这种优先权,不仅消耗了公众的信任,更是对“生命通道”的亵渎。
真正的好公民是敬畏规则而不投机取巧,享有权利也承担义务,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清晰的边界感。
这种“特权”思想,一旦泛滥,人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希望“经纬航空医疗”能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交代,也希望这种“救护车变观光车”的闹剧,别再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