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在肯尼亚大地上来一场震撼人生的亲子游
文丨庄晓 编丨Lulu
在调查了全国近9个省市和地区的近十万名学生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毅飞发现, 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与情感联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钝化。
可以说小时候我们与自然触手可及,但如今,我们的孩子亲近自然却变得难能可贵。
当然,这些年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不少家庭,一到假期就会特意安排时间,让孩子去野营、去徒步,把他们从城市化的状态拉回到大自然,来感受河流、湖泊、山地和森林。
但仅是对自然的触碰和感知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要让自然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孩子爱上大自然,和自然保持终生亲密联结,那么自然所蕴含的无穷变化和力量,将会抚慰和赋能孩子一生。
为此,今年暑假我们为大家挖到了一个宝藏项目—— 石探记的“肯尼亚·东非动物的科考之旅”。
在为期七天的科考营中,孩子们将在动物学家的带领下,亲眼目睹成群的角马、斑马、羚羊、非洲象和长颈鹿悠闲漫步,一键解锁东非湖泊、草原、峡谷等多个地貌特征;
也会在马拉河沿岸等待过河的角马,观赏最壮观的“天河之渡”;
还能在草原的夜晚化身动物侦探,在肯尼亚璀璨的星空映衬下,了解草原动物和昆虫的“超能力”;
也可以在营地中追蜂捕蝶、轻触变色龙、拥抱陆龟……还能和马赛小朋友们在篝火晚会上,进行深入的中非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石探记科考带队老师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对生物都有着深入研究。在动物学家和专业持枪向导的带领下,石探记科考团是唯一可以在草原上徒步看动物、唯一可以组织夜间 Safari、也是为数不多可以在草原进行灯诱,同时还能研究昆虫的团队。
就在这个暑假,不妨去感受一下,这个一生必去一次的难得体验——在肯尼亚的大地上来一场最野的亲子之旅。
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自然、一起去经历一些难忘的事情,为他们的生命种下生机盎然的绿洲,相信此时,教育也会自然生长出该有的模样。
每天都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也可以是生命的教育课
若用双脚来丈量世界,那么非洲必然是不可错过的一站。
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太远,日常难以触及;关于它贫瘠荒芜、病毒横生的纷说又太多,也常让人望而却步。但要想真正亲近自然、探寻生命和文化的起源,那么非洲肯尼亚大草原无疑是一堂无可替代的精彩自然课。
这里草原生态系统完整,有着丰富而多样的物种。
来到这里,孩子们不仅能轻松地看见成群的大象、长颈鹿、斑马、角马、水牛和各种羚羊,还能看到游荡的狮群甚至是独居的花豹。
此外,数百种日常难得一见的鸟类,以及时不时路过的缟獴、胡狼、陆龟甚至还有变色龙,都直接构成了完整且立体的草原生态系统。
更难得的是,这里除了广袤无垠的草原外,还有火山、湖泊等地貌。一次游玩就能解锁众多动物知识及地理精华,也让肯尼亚旅游具有超绝的性价比。
试想下,当从小就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孩子,亲眼目睹这些比汽车还要高大的动物们,如此近距离呈现在自己眼前,他们心中将会激起怎样的震撼。
尤其是这趟旅行还将前往被誉为“非洲伤疤”的非洲大裂谷——这也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也是地球最磅礴的地质史诗。这种穷尽想象也无法描述的壮丽印记,只有在真正踏上这块土地的那一刻,才有了真实的具象。
而当夕阳为肯尼亚大地镀上金边,看着成群的斑马、长颈鹿在夕阳下拖长身影慢悠悠走过、群鸟徘徊掠过山谷、湖泊回归山林、峭壁后,相信无需任何言语,孩子们自然就能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模样,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在最真实、最干净的世界,看到最残酷、却又最团结的生存竞争。
每年暑假时节,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还出现最震撼的一幕——动物大迁徙。在这场旅途中,最惊险刺激的场景莫过于“角马渡河”。
为了抵达河对岸的草原天堂,角马们需要横渡马拉河。为了狙击这场如洪流般的角马大军,大量鳄鱼会潜伏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一旦被鳄鱼咬中,湍急河流中的角马很难挣脱。
这场用生命演绎“横渡较量”,也是最生动的生命教育:
角马和斑马在渡河时,是如何相互协作、躲避鳄鱼的攻击?
这场关于生命的赛跑,双方都是如何拼尽全力只求一搏?
随时都会被水流冲走、被天敌追捕的小角马,是如何艰难求生?
此时的每时每刻都将让孩子们感受到生灵的脆弱与顽强,理解群体的重要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能真正敬畏生命,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在非洲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中,孩子们也可以自然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可以更辽阔、更原始、也可以更可亲、更温柔。
了解更多信息
引导孩子分析问题,
比教会知识本身更关键
当然,带着孩子去非洲,绝不能走马观花。如果仅有沉浸式的体验,而没有持续的观察、思考和与他人的碰撞,那么孩子也很难构建一个系统且专业的科学视野。
而在石探记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边观察这些难得一见的动植物,还一边随时进行着头脑风暴:
大草原上,非洲象与亚洲象会是什么关系,非洲水牛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鸟?
为什么长角的都是食草动物?为什么动物不把自己伪装成绿色?如果让人类和猎豹赛跑,怎么样能活下来?
为什么纳瓦沙游湖是一个碱性湖泊?为什么这里能吸引各种各样的鸟类?
带着白天满满的收获,孩子们接着会在老师带领下“夜游”原始草原。
在老师的讲解里,更深入、更系统地观察狮子、猎豹、夜猴等夜行动物的自然行为,了解夜行动物的习性、食草动物的自我保护策略,以及生态平衡的奥秘。
边观察、边探索、边总结,这才是打开自然科学教育的正确方式。梭罗曾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石探记的带队老师们也希望在游览途中的一问一答里,层层递进孩子们的思维,并激发更多探索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为此,在为期七天的肯尼亚科考之旅中,带队老师们第一天就会帮助同行科考队员,熟悉科考流程、计划科考目标。
在专业的科学指导下,孩子们将认真学习如何设计考察活动,还能用什么工具、方法来调查。
从小培养科学素养,也将赋予孩子们惊人的成长能量。像不久之前,石探记的小营员祝秋溢就曾把自己在野外科考中的新发现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了国际权威的SCI期刊上。
而每年的肯尼亚游学之旅, 石探记的小营员们也能在动物导师的带领下进行深度的课题探究,撰写出规范严谨的科考调查报告。
这种在自然中的沉浸式学习,让孩子们快乐之余,还收获科研启蒙、甚至还有独到的科考研究成果,难怪完成肯尼亚动物科考之旅后,许多家长和孩子们都对这场旅行都难以忘怀。
肯尼亚之行很难忘,大家都说非洲后劲很大,果然一到家就开始想念了,一晚上都梦到在大草原上Safari。
我们已回到现实生活,东非大草原如同梦境历历在目,头脑风暴成为口头禅,科学思维的种子已播种我们大脑,老师们的睿智幽默让孩子深深爱上自然科学,期待下次相聚。
安全舒适、有玩有学
打破对非洲的刻板影响
可以说,这趟肯尼亚科考之旅,也是国内动物学家们送给 6-16岁亲子家庭孩子的礼物。这条路线最先来自于石探记老师多次科考后的浓缩精华。
石探记李静雯老师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作为非洲之旅的助教,她告诉外滩君,肯尼亚的科考之旅,最先都是石探记老师们先有多次采集样本、科学调研,发现其科学价值后,才会再多次踩点, 为孩子们规划这条科研高密集度的考察路线,完全可以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
七日行程参考
亮点一:石探记科学营地绝佳的地理位置
本次科考之旅的科学营地就安排在马拉三角洲,这里不仅是大迁徙中角马、斑马和其他食草动物越过马拉河的重要地点,而且 距离马拉河仅10分钟车程。可以随时快速抵达河边,将动物大迁徙目击概率提高十多倍。
同时,营地提供中餐,还配有游泳池和多媒体设施,让孩子们玩得好、也睡得好。
和很多人想象的炎热的非洲不同,七八月的肯尼亚白天气温多在25℃上下,气候宜人,体感舒适。而石探记也为全体营员购买了 百万级最高额度的境外旅游意外险,并做好医疗保障和安全的应急预案。
营地距离最近的市镇医院预计3小时车程,紧急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直升机救援。
亮点二:游学团队的专业科学素养
团队中会同时配备 科学老师、生活老师、向导老师以及司机。游览全程都会乘坐越野汽车,最多每七人一辆。其中每两辆车安排1个科学老师与1个生活老师。
老师们会根据相应的职责进行分工:
肯科学老师负责越野车上知识讲解;徒步/夜探、科考活动的带队讲解以及提供活动类的课程;生活老师会协助处理团员的需求,照顾孩子安全。
向导老师主要负责行程中所有食宿车辆的衔接,购买门票等。司机会负责开车与协助寻找动物。
石探记科考路线由动物学家设计研发,不仅能让孩子们全面了解动物和昆虫知识和规律,让孩子们有更多收获,还能像生物界的“百晓生”,实施随地将自然变成课堂,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引领他们的深入思考。
七天的所见多学最后会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结营仪式里,得到再次的呈现和升华。老师们回合孩子一起探索人类演化的故事、参观全世界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标本,来引导孩子们讨论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
在游学考察中,营员们都能得到一份独家编写的动植物图鉴、还会得到一份马赛保护区服务证书。
亮点三:在世界的参差中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紧张的行程安排中,石探记的老师们还特意加入了文化交流的一环。科考小队员们也有机会参观马赛小学,和当地孩子进行文化交流。
李静雯告诉外滩君,安排这个环节是希望孩子不仅能获得托举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 培养出一个完成的人,他需要有人文关怀、有情感上的东西,来和不同种族的人群来共情和共鸣。”
看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群孩子,能在站都站不直的几平方土屋内,乐观生存,对孩子们的触动也是巨大的。
“像我们有个孩子从马赛小学出来后,哭了一路。他告诉妈妈,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是这样生活的,他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和他们相比自己的生活就像在天堂。对他来说,更具体感受到了生活物质的差异,还有一种感触就是希望能伸出援手,去帮助更多这样的孩子。”
每次从肯尼亚回国后,很多孩子都会主动联系国内的爱心组织,来捐赠课本、衣物等生活物资,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触动和改变,也正是石探记老师们所乐于看到的。
就像心理学家陈默所说,学习动力一定是内驱的,外在动力在这个时代已经无法驱动学生了。而在自然的环境里,这种与大地同在的踏实感,也在不断地承托着孩子们的身心,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对美和诗意的感受能力。
今年夏天,这趟肯尼亚的特别之旅,真的不容错过!
想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