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闲来无聊就去了一趟成都南边的新津,在走街串巷中发现很多值得一游的景点,游客不多,比如白云寺就是其中一个。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白云寺,成都新津白云寺,古称“白云渡”,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距今已有643年历史。
据传,元末明初,少年方圆因思念母亲,遇白云渡河之奇缘后出家为僧,法号普恩,并在此结庐建寺,供奉观音。明清时期,白云寺香火鼎盛,成为蜀中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然而历经战乱与动荡,寺庙在解放后一度被改为学校,又于文革时期遭毁。
直至1997年,在政府与信众的支持下,白云寺得以重建,并于1999年完成玉佛殿开光,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寺院背倚牧马山,前临杨柳河,左右青龙白虎两山环抱,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佳格局。
白云寺占地72亩,建筑群沿袭传统寺院布局,山门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主体建筑错落有致,黄墙灰瓦,树木葱郁,展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寺内两大标志性造像尤为震撼,一尊高达9.9米的露天阿弥陀佛金身塑像矗立于牧马山顶,俯瞰杨柳河蜿蜒而过;
另一尊7米高的净瓶观音铜像则手执净瓶,神态慈悲,阳光倾泻时,佛像周身金光流转,恍若佛光普照。
两者遥相呼应,构成“一上一下”的视觉奇观。
寺院建筑沿中轴线层层递进,从山门殿到山顶的阿弥陀佛金身造像,形成一条长达1.2公里的线路。
山门殿檐角飞翘,彩绘斗拱间透露出明代建筑的古朴韵味。
寺内墙壁上雕刻有《二十四孝》故事,长廊壁画描绘佛陀生平,将传统孝道与佛教文化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
登顶牧马山,俯瞰前方全景,远处双流机场的飞机不时掠过佛像上空,形成“佛光映机”的奇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热门题材。
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白云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尘世告别。
登顶后,9.9米高的阿弥陀佛金身造像俯瞰众生,让人顿生敬畏之心。
山风掠过耳畔,城市的喧嚣渐渐消散,唯有内心的平静与自然在心里回荡。
素斋与茶文化,斋堂每日11:30供应10元/人的素斋,茶堂提供5元素茶与10元花茶。
无论是祈福许愿,还是静心修行,白云寺都是都市人寻找心灵归宿的理想之地。
正如寺内楹联所言:“牧马看白云忽生忽灭明幻化;入寺觅真谛实修实证下功夫”。
在成都这座以悠闲著称的城市,白云寺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慢生活”样子。
这里没有大慈寺的熙攘人潮,亦无青羊宫的道教玄思,有的只是杨柳河的潺潺水声、牧马山的松涛阵阵。
无论是登顶远眺山河,还是静坐禅堂的向内观照,白云寺一直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当我们在钢筋森林中迷失方向时,不妨走进白云寺,在袅袅香火与悠悠梵音中,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智慧吧。
对于这样的景点,你喜欢吗?
地址:新津区柳河路1号
门票:免费游玩
交通:10号线至花源站D口,步行15分钟或骑行10分钟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