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杨婕
如今,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养生和保健。随着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日益增加,关于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养生保健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养生方法过度或不当,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正如任何事情都需要适度一样,养生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讲讲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遵循的四大养生“黄金法则”的“正确姿势”,帮助您避开养生误区,真正达到保健效果。
1.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离开食物有机会生存约3周,但没有水只能生存3天左右。最近,“中医不建议多喝水”的热搜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尽管水对我们很重要,却很少有人了解如何科学地喝水。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在《素问》中就提出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的代谢需要胃、脾、肺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以及气的充足和调畅为前提。
《伤寒论》提出“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金匮要略》中也曾提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饮水不当会致人生病或使病情加重。人体运动或劳累后,对阳气也有一定的损害,在阳气恢复的过程中,阳气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状态,水为有形阴质,阳气不能运化水液时,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水液不化,严重会成为“饮邪”,同时会使阳气更虚。如胃寒的患者,过量饮水后,甚至可能出现心悸、咳喘、呕吐、腹胀等情况。所以,不分情况地“多喝水”,确实不是缓解病情的“万金油”。
2.多吃水果:
《黄帝内经》提出的观点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简单的16个字概括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础。粮食作物的五谷都是养身体的精华物质,也是种庄稼的“种子”,是人体必需的培养“后天之本”的基础,五果、五畜、五菜是辅助及补充。所以,“五谷为养”养的是“精气”,精气分为先天和后天。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先天之精,我们通过饮食来补充的是后天之精。我们依靠着具有生长之性的谷物才能健康地生活。反观部分减肥人群,基本上以水果、蔬菜为主食,配合以少量谷物的方式是适得其反的。水果大多数是寒凉之性,吃得多了,身体难免寒湿过重,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一方面出现痰湿体质,更甚者可能生出各种结节、肌瘤等“阴邪”产物。
我国的膳食指南推荐健康的成人每日摄入200g—300g的新鲜水果,不宜过量,选择应季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对于消化功能弱的人群,可以适当减量,或者去掉果皮,建议在两餐之间吃水果。需控制血糖的患者不宜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在水果的性质上,西瓜、香蕉、梨、奇异果、枇杷、桑葚等属于凉性水果,平时有四肢冰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易腹泻的表现的人群,最好少吃或不吃寒凉性的水果。
3多运动:
《吕氏春秋》中首次提出了“动以养生”的观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认为流水不腐的原因是其流动,人的气血也是一样,如果缺乏运动,则人体气机不畅导致气机郁滞,容易变生疾病。这个观点肯定了运动的益处,同时,中医养生,更主张运动要适度,以微汗出为好,而不主张大汗淋漓。中医认为血是由营气和津液构成的,当劳累和身体出汗过多,气不停消耗,津液大量损耗时,势必会影响到血的生成,所以过度运动是先伤气再伤血。
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严重的会直接损耗心阴、心血,造成心悸、困倦乏力;发为血之余,当你开始健身,但发现同时睡眠不好、脱发、月经延迟,可能是运动过量导致的血虚表现。运动最好的时节是春夏两季,这个季节阳气在外,毛孔打开,做些汗出的运动也是适宜的。秋冬时节,阳气潜藏,如果在秋冬季节从事大量运动,是不顺从四时的表现。冬天的运动,应当选择晴好日子去晒太阳、散散步、打打太极、做做瑜伽,使周身微微汗出的运动。同样的道理,在一天之中,太阳升起后的时间是最适合运动的,在夜晚健身也是不合适的。
4. 睡前泡足:
泡足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记载。人体足三阳及足三阴经脉交汇于足部,足部有许多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泡足能够刺激穴位,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泡足虽有益处,但泡足的适宜人群及具体方法还需要注意。患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冠心病、严重低血压、脑动脉硬化、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不适合泡足。
泡足正确的方法是,水的温度需控制在42℃左右,水量不宜过多,水位在脚踝上3指为宜;泡足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分钟为宜。泡脚时感觉微微冒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泡脚时间如果过长或距离睡觉时间太近,血液向下肢部位集中,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反而出现头晕及影响睡眠。晚上9时泡脚最为适宜,此时为肾经气血最衰弱的时候,此时泡足有利于活血,进而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肾气的目的。除此之外,应避免在过饱、过饥时泡足,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