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馆人潮涌动,酒店民宿一房难求,演出活动开票“秒光”,入境游订单大幅增长……“五一”期间全国旅游市场迎来人气高峰。假期前两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都在3亿左右。
文旅市场何以一年更比一年火?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与游客的双向奔赴。一方面,生活水平拉高休闲追求。特别是眼下旅行呈现明显的社交化趋势,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旅行照片、日志都会激发网友们的“心之所向”。另一方面,大城、小镇花式宠客,文旅体验“卷”出新高度。且看这个假期——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面向公众开放,首餐吸引超3000名游客前来品尝,当天中午就蒸了1000多斤米饭;山东日照一海滨景区回应“赶海”时髦,工作人员驾着小车沿海滩抛撒3000斤蛤蜊,“绝不允许”游客空手而归;北京为解决路上的“燃眉之急”,提前再增19座“可临停15分钟公厕”,全市可临停公厕总数达到225座……细致服务让游客玩得舒心开心,满满的情绪价值更能将“流量”变为“留量”。
文旅热,消费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的过程中,新型文旅消费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当游客在休闲过程中的多场景、多业态消费更加普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也愈发强劲。以北京为例,“五一”假期,全市已开票营业性演出上千场,不少演出推出“活动+门票+酒店住宿”套餐。从“拉着箱子到剧场”到“观演住宿一条龙”,文商旅的深度融合激发更多消费潜力。以更大视野看,如今的文旅消费自主性提升、下沉感明显,除知名旅游城市外,各色小城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探访。涌动的消费热,升腾的精气神,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的活力无限。
也要看到,红火的假日必然处处呈现“人从众”模式,由此可能带来一系列堵点难点。纵观过往多数案例,要么是承载能力有限,景区拥堵、停车难、排队久等问题频现;要么是管理参差不齐,类似于黑导游揽客、商品乱要价等细节问题严重影响观感。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多地都提前开展摸排检查,针对假日消费特点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对各类违法行为“抓现行”。接下来,相关部门仍要结合新情况动态研判,有不足尽快补,有问题随时改,力争为游客提供满意的出行体验和安心的消费环境。
奔赴山川湖海,留下美好回忆。火热假期仍在进行时,完善服务体系、丰富个性供给,让“假期热”变为“长久热”,“诗与远方”才会更加美好。
图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