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旅游圈的一个现象——素人因为偶然走红,转眼就被地方文旅部门"征用"成了宣传工具。怎么说呢...就像那个在游船上偶遇网红甲亢哥的绍兴甜妹,本来只是一段美好的旅途邂逅,结果硬生生被安排上了"宣传KPI",连笑容都透着一股子班味儿。
当偶遇成为文旅局的"天降素材"
这事得从甲亢哥的香港游说起。本来嘛,在维多利亚港的游轮上遇到个英语流利、笑容甜美的姑娘,拍个视频互动下再正常不过。你懂的,这种不期而遇的温暖,恰恰是旅行中最动人的部分。但谁能想到,绍兴文旅部门看到视频后,直接给甜妹安排了"官方返场"——举着"甲亢哥快来绍兴"的牌子录邀请视频,这操作简直比追剧更新还快。
对了突然想起,甲亢哥在直播里说绍兴是"东方威尼斯"那段特别有意思。明明是个随口比喻,结果被当地宣传部门如获至宝,转头就塞进了新版城市宣传片。怎么说呢...现在各地都在抢"东方XX"的名头,威尼斯的贡多拉还没划到绍兴,流量的小船倒是先靠岸了。
素人变工具:当鲜活被"标准化"
最让人唏嘘的是甜妹的状态变化。最早视频里那个歪头说英语的灵动劲儿,在官方宣传片里变成了标准的八颗牙微笑。有网友调侃说:"从'甜妹'到'甜妹老师',就差一套职业装了。"旅游博主圈里常说,素人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那份未经设计的真实感。但一旦被纳入宣传体系,就像把野生菌种进了大棚——品相是好了,可那股子山野鲜味也没了。
话说回来,甜妹自己在采访里提到,突然要配合各种拍摄档期,比上班还累。想想也是,打工人至少能对着电脑发呆摸鱼,可她得时刻保持"城市形象代言人"的状态。有次拍乌篷船场景,同一个挥手动作重复了二十多遍,最后笑得苹果肌都僵了。这种过度开发,某种程度上是在透支旅游目的地的"人情味"啊。
流量狂欢下的城市营销悖论
现在各地文旅局都盯着抖音热搜抓素材,怎么说呢...反应快是好事,但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偶然事件当常态资源,二是用工业化生产消解原生魅力。绍兴这次操作虽然短期带来曝光,但细心的网友已经发现,最新宣传片评论区出现了"怎么又是她"的审美疲劳。你懂的,再甜的糖,吃多了也会齁嗓子。
突然想起去年某网红城市过度消费"不倒翁小姐姐"的教训——开始大家爱看小姐姐眼波流转,后来同一套动作出现在地铁站、商场甚至楼盘开业现场,那份盛唐韵味早就稀释成了打卡背景板。旅游营销这事儿吧,可能和谈恋爱一个道理:初见时的心动最难复制。
寻找流量与温度的平衡点
其实也不是没有两全其美的案例。成都当年捧红"火锅西施",就聪明地止步于邀请她参与美食节直播,没把人框进固定宣传模板。甜妹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在绍兴黄酒节的互动环节,保持那种"偶遇感",或许比现在这样高强度曝光更符合旅游传播规律。
话说回来,甲亢哥那句"做你自己"的安慰,现在听来格外意味深长。城市营销何尝不需要这种定力?与其把素人改造成宣传机器,不如学学云南的做法——给民间艺人发补贴让他们继续在古镇自然生活,游客拍到的每个笑容都是真的。毕竟,我们爱旅行,爱的就是那些计划外的惊喜啊。
被数据裹挟的旅游体验
现在打开任何旅游APP,首页推的都是"网红同款打卡点"。乌镇的染坊前永远排着摆拍的姑娘,丽江的酒吧街连歌声都像批量下载的。当旅行变成复制粘贴的模板,我们究竟是在探索世界,还是在完成平台布置的作业?突然想起有个背包客说的:"十年前在绍兴坐乌篷船,船夫会讲鲁迅的故事;现在船夫都在教游客摆甲亢哥同款pose。"
怎么说呢...流量就像黄酒,适量提香,过量烧喉。甜妹最新一条视频里,背景音从清朗英语变成了标准解说词:"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种转变,或许就是当代旅游营销的隐喻——当人情味让位于数据指标,再美的风景也会变成PPT里的饼状图。
话说回来,倒也不必太过悲观。日本京都的"网红茶屋"就坚持只让老板娘女儿偶尔出镜,大部分时间还是专注茶道本身。或许我们的文旅部门也该明白:城市如人,有点神秘感反而更引人探寻。就像那坛女儿红,封存越久,开坛时才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