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九江美食之五十二--九江陈年封缸
文:桂孝树
那澄红晶莹、清澈透明、香味浓馥、鲜美甘爽、天然醇厚蜜甜九江陈年封缸酒,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曾经是九江人逢年过节必备之物。在老九江人的记忆中,每每到了除夕,餐桌上就备上一瓶带着迷幻琥珀色泽的封缸酒喝出的是全家人幸福所在。
九江陈年封缸酒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时称“醅酒”,即未经压榨过滤的米酒。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名为《问刘十九》的脍炙人口的诗,其中描述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在江州担任司马期间,经常品尝当地用糯米酿造的"绿醅酒",渐渐地对这种酒产生了深深的喜爱,因此为它写下了这首赞美之诗。而这"醅酒",正是九江陈年封缸酒的前身。
宋代时,九江的酒业兴盛。神宗熙宁年(1068-1077)间的酒课达‘四万贯以上”,已是赣省的一个大产酒区。当时,九江的酒楼高筑,酒旗广矗,尤以临江的“浔阳楼”最为著名,游客踵至,风光一时。
明中叶后,醅酒酿制的技术,有着进一步的提升,采用封缸陈酿,自然转化,于是酒色转深,呈琥珀色,酒味转厚,鲜甜醇和,形成其独特 的风格,故名“陈年封缸酒”。清末,以“震泰号”之封缸陈酒酿制最精,品质最优,名震华南,销往南洋。
历代文人墨客十分喜爱九江陈年封缸酒,有关九江封缸酒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古有天宫王母娘娘因不堪在蟠桃宴上被封缸酒将其名气比下去,一怒之下封了凡间所有酒坛,就因为有了王母娘娘封缸之说,才有了家喻户晓封也封不住的封缸美酒。
相传很早以前,九江地区酿造的醅酒就很有名气。它味道香甜,常用来作为待客宴友的佳酿。有一年,王母娘娘在瑶池做“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土地神听说九江醅酒色美味醇,在赴蟠桃会时随手携了一坛上天,准备请众神仙一同品尝。宴会上,珍馐美味,玉液琼浆,异果佳肴,样样俱全。酒过一巡后,土地神想起自己带来的醅酒,便令侍从打开来。酒坛刚一启封,那醇香的酒味便朝各路大仙家的鼻子里钻。不等土地神介绍,众仙家便涌上前争先品尝。而王母娘娘的玉液琼浆竟被冷落一旁。王母娘娘大失面子,便令土地神将九江的醅酒缸全部封起来,谁也不准喝。土地神吓得战战兢兢,不等宴会结束,便急忙回到人间令封缸。
老百姓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酒缸封住。一年、二年……多年过去后,喝惯醅酒的人们实在忍不住了,一位胆大的酒徒偷偷将封条启开,发现封缸后的醅酒如甘露,格外香甜,颜色也由原来的淡黄变成了琥珀色。这一发现,使他又惊又喜,把这事偷偷告诉了自己的好友。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纷纷启封。土地神见王母娘娘早忘了这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也乐得受用。从此,醅酒便得名“陈年封缸酒”。
有一首民谣曾概述了这件事,民谣道:“天上玉液琼浆,不如九江封缸。色美味甜性稳,气煞王母娘娘。” 尽管这只是个传说的故事,但陈年封缸酒的美名从此传开。
岳家军每次出征时,总是用封缸酒来祭帅旗,那清甜诱人的陈年封缸预示着出征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千百年来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成为军人率军的表帅。岳飞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规范。岳飞“尽忠报国”,“志在统一河山,矢志复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则天下太平”的为官为政主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和爱民情怀。堪称中华民族史上的典范和楷模,形成完美无瑕的“民族之魂”。
在九江也流传着宋江醉酒题反诗的故事,当年宋江喝的酒就是封缸酒,看过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人都会知道,第三十八回有个《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的故事。在《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中,当宋江行到一座酒楼仰面看时,旁边竖着 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只见苏东坡题写楼名的浔阳楼门前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宋江便走上楼来,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下,凭阑举目,端的好座酒楼,却独自寻思道:世间比此酒,此酒竟如何?酒保上得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赶紧用红泥小火温上酒来。
宋江正是喝了此酒,临风触目,感恨伤怀,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在那白粉壁上佯醉挥毫,题写反诗,从而引发出历史上一场烈烈轰轰的梁山108条好汉替天行道的梁山聚义。这酒便是封缸的雏形和前身。
陈年封缸历经沧桑岁月,淘尽千古风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为之挥毫而歌,诗仙李白登庐山饮酒而歌。一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写出了酒仙与诗仙的豪气。封缸酒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文化积淀,在九江流传了几个世纪。
九江陈年封缸酒起源于唐朝元和年间的“绿醅酒”,在九江,流传了几个朝代。至20世纪20年代初,九江酿业兴旺,姑塘镇一酒酱作坊主熊明六酿制的“绿醅酒”和酱菜非常受大家的追捧,在九江颇有声誉。
他的徒弟黄鹏云1916年生于九江县姑塘镇。小时因父早世,家境贫困,六岁就在熊明六作坊中做学徒,后作坊主熊明六看其勤奋好学、为人老实,将小女儿许配给他,定下娃娃亲,并将自己的酿酒技艺和制作酱菜的技艺口述传给了他。
黄鹏云掌握了岳父酿造“绿醅酒”的传统工艺,为了改进酒易变酸的缺陷,他几年中不停地实验,大胆采用封缸贮酿,使酒出现了橙红颜色并产生了特殊风味。经过他几年的研究,发现把缸封存后,酒不会变酸,而且封存的时间越长,酒越好喝,酒的颜色也会变成琥珀色、晶莹透亮。1933年,终于研究出了一个新型的酒的品种,取名为“九江陈年封缸酒”。 后来,黄鹏云自己摆地摊,做小贩,在街上四处叫卖九江陈年封缸酒和自己做的酱菜,他酿制的酒每次都被一扫而空。过了几年,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便和哥哥黄鹏飞一起合资,在九江开了一家“新利源”。
那时的“新利源”,黄氏兄弟俩分工合作,哥哥黄鹏飞经营桐油、秀油,将它们卖给造船、修船的客户,而弟弟黄鹏云则以九江陈年封缸酒和酱菜为主。 1945年,黄氏兄弟分家,黄鹏云独资创办“黄利源”。 1946年,黄鹏云开始独资创办“黄利源酱园酒厂”那时的黄利源占地面积大,前面店铺卖酒、酒糟、酱菜、豆豉,朱红色的大柜台,旁边是放置酱菜、豆制品的缸,往里些有几口贮存九江陈年封缸酒的大酒缸。
很多老百姓跑这买酱菜,打酒。向里走,就是一个大院子,地面上堆放了很多正在腌制的酱菜,几个请来的零时工正在忙碌的择菜,洗菜腌制。再向前,过个门槛,便是酿陈年封缸酒的地方,酿酒老板黄鹏云亲历亲为,他说“做生意,诚信最重要,搞不好,是要砸牌子的。
直到1956年,黄鹏云响应党的号召,和其他几家作坊加入了第一批公私合营的队伍当中,成立了公私合营黄利源酱园酒厂,黄鹏云被委任为第一任副厂长。 1959年,黄鹏云将解放前做过的“九江陈年封缸酒”酿制秘方献了出来,使该酒投入生产。
封缸酒是中国传统名酒,属于黄酒类酒品。封缸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选用鄱阳湖优质糯米,庐山冰川之水,经过科学配方,传统工艺,深埋密封,加工而成。新酒色泽淡黄,年深日久自然转成琥珀色。
同年,由黄鹏云配置的陈年封缸酒送至北京,周恩来总理喝后,亲定九江陈年封缸为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用酒,九江封缸因此声名鹊起。
1963年,九江陈年封缸酒被评为江西名酒。1964年出口外销,深受国际市场欢迎。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酒。1983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酒。1984年,九江封缸酒登峰造极,获全国轻工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1987年获首届中国黄酒节特等奖;1988年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历年来获奖二十余项。
对于江西特别是九江人来说,喝酒都是“先干三杯”,再“自由发挥”。酒能让人从忧虑中解脱,“唯我独尊”便是酒到尽头的酣畅,这饮之即来的飘渺,便是了却俗世的超凡。江西人的酣畅和封缸酒的淋漓成就了当时的名酒。
据悉,九江封缸酒厂最辉煌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封缸酒曾经俏到“需凭票和签字才能拿到现货”的程度。而到九十年代初,在深圳国贸大厦里摆放的江西产品只有一个,那就是封缸酒。 曾经,九江市一个政府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在多个高档酒专卖店,有两种酒卖价最高,令九江参访人员颇为自豪。因为,这两种酒,一种是享誉海内外的茅台,标价10000日元左右一瓶。而另一种就是九江陈年封缸酒,标价9000日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江封缸酒厂开始实行技改,改以生产白酒和饮料为主,封缸酒生产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而推出的太白、陶里流霞等白酒的市场又没有做起来。经年累月,导致企业部分贷款还不上,债务沉重。由于负担重、包袱多,企业最终结束了大规模生产。
2007年,为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经营不善、企业资产与土地闲置、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承担起了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出加快国企改革的重大决策。
这一年,经过艰苦努力,九江封缸酒厂等九江10户国有工业企业申报政策性破产,全部获得批准,共计豁免企业金融债务7.9亿元。一代“枭雄”就这样破败,几近陨落了。
当岁月不断变迁,陈年封缸酒渐渐淡出人们视眼,留给九江人记忆中只是那段尘封已久的回忆。然而九江封缸酒这张老九江的名片,也正像它那浓得化不开的香酽秉性,使一代九江人无法释怀。陈年封缸流过去的是历史,留不走的是人们对封缸热恋。历经桑岁月,淘尽千古风流的九江封缸酒,你不想来一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