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解锁漓江研学,我特意以江畔古村(即东漓古村)为核心规划行程,三天下来,娃不仅玩得尽兴,更在体验中读懂了漓江的自然与人文底蕴,比课本里的知识生动百倍。
第一天清晨从桂林市区出发,40分钟抵达漓江边的观测点。我提前给娃准备了画板和放大镜,上午专攻喀斯特地貌研学——指着远处的山峰,教他分辨“象鼻山”的弯曲鼻洞、“骆驼山”的驼峰轮廓,娃突然指着另一座小山喊“妈妈,那是兔子山!耳朵好长”,童言童语里满是发现的惊喜。
我们还蹲在江边观察岩石,用放大镜看石灰岩的纹理,娃摸着手感粗糙的岩石问“为什么这里的石头和家里的不一样”,我趁机讲“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他似懂非懂却听得认真。下午去漓江渔俗体验区,老渔翁撑着竹筏而来,船头的鸬鹚昂首站着,脖子上还系着小环。“这环是防止鱼鹰吞鱼的”,老渔翁边说边示范,哨声一响,鸬鹚齐刷刷潜入水中,很快叼着银鱼浮出。娃小心翼翼地接过老渔翁递来的小鱼,喂给鸬鹚,还追问“鱼鹰每天能帮渔民抓多少鱼”,在互动里悄悄记下了“人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第二天全天泡在古村,上午的竹编工坊体验最让娃投入,师傅搬出竹条,演示劈篾技巧:“要把竹条劈得像纸一样薄,还不能断”。娃试着拿过小刀,刚劈两下就把竹篾弄断了,急得直跺脚。师傅笑着递来更软的竹条,手把手教他“手腕要稳”,折腾半小时,终于编出个歪歪扭扭的小扇子,娃举着作品到处炫耀,还念叨“原来编竹篮这么难,要耐心才行”。下午的彩调剧研学更热闹,演员穿蓝布绣花裙,教娃唱《王三打鸟》,娃跟着甩水袖、扭腰肢,虽然跑调,却在笑声里记住了“彩调是桂林的非遗”。
第三天聚焦漓江生态保护,上午带娃去古村旁的河流做“生态调查”。我们提着小水桶,在浅滩处观察水生植物——娃用小铲子轻轻挖起一株水芹,发现根部缠着细小的螺狮,村民阿叔蹲下来讲解:“这些螺狮能净化水质,是漓江的‘小卫士’”。他还告诉娃,每年3-6月是漓江禁渔期,“要让鱼儿好好长大,才能一直看到清澈的漓江”。娃听得认真,主动把挖到的螺狮放回水里,说“要保护它们”。中午在古村吃农家菜,看到餐桌上的青菜是早上从菜园摘的,娃突然说“妈妈,我要光盘,农民伯伯种菜好辛苦”。下午的拓印体验是收尾彩蛋,娃选了“漓江渔舟”的模板,蘸墨时小心翼翼,生怕弄脏纸张,拓印完成后,他特意在边角画了条小鱼,说“要把漓江的美带回家,以后还要来保护它”。
这趟研学,没有枯燥的讲解,却让娃在触摸、体验里,悄悄种下了热爱自然与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