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标志着今年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迎来全新“路线图”。会议现场,以“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框架,重点产业链亮出成绩单的同时,也谈问题、谋新局。跻身重点产业链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突破了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单一边界,聚焦文创(数字文创)、旅游、音乐、体育、会展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了一个覆盖更广、链条更长、价值更高的综合性全产业链系统,形成特色鲜明、链群发展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新格局。
文化旅游产业链串珠成链列入重点产业链序列,背后有何考量?重点产业链所承担的是要支撑起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如何担起重任?
01
何以成链
▲哪吒和成都的符号锁定 红星新闻记者 陶轲 摄
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金熊猫奖颁奖盛典上,《哪吒之魔童闹海》斩获金熊猫奖最佳动画片殊荣。这部在全球斩获159亿元票房、登顶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的“成都造”作品,不仅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成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影片之外,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太乙真人、以三星堆青铜器为原型的结界兽等角色,让巴蜀文化火热出圈,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成都打卡游览,成为成都大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写照。
对于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业态多元,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的成都而言,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近年来,成都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城市品牌,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持续壮大文创、旅游、体育、会展等产业,发展势头凶猛,产业能级持续跃升,产业总体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 红星新闻记者 王勤 摄
一组硬核数据,勾勒出成都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势头:2024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接待游客3.07亿人次,同比增长6.16%,其中尤为亮眼的是入境游客达165万人次,实现167%的惊人增长,国际吸引力显著提升。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7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将文旅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整体谋划,是推动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链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文旅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通过产业链建设,能够有效推进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基于此,今年以来成都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链长制+专班”工作机制,锚定“时间表”“施工图”,研究国内外产业前沿发展趋势,系统谋划全市产业规划和全年工作要点,形成文化旅游链产业图谱,对产业链目标招引企业、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中介机构、领军人才、重点项目进行摸排评估和定期调度。
事实上,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品牌显示度不断强化,这些都是把文旅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在“链长制”创新机制的引领带动下,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快速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效释放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还是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其诞生地成都高新区聚集了600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形成了浓厚的产业氛围。《哪吒之魔童闹海》制作公司可可豆动画在方圆百米内聚集大批影视动画制作公司,形成“一杯咖啡距离”的上下游高效联动链条。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更促进了创意碰撞和技术交流。
02
何以“破圈”
当前消费结构正经历从物质满足向精神追求的质变,文旅产业以其独特的“情绪价值”供给能力,成为破解消费不足难题的关键抓手。
今年以来,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湖北等地明确提出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四川、河南、山西均制定了文化和旅游产业链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文旅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多方面消费需求,形成产业发展乘数效应。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成都如何推动文化旅游聚点成线、连片成面,从文旅“出圈”到产业“破圈”?中共成都市委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释放出明显的讯号: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成都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与商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文商旅体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夜游锦江东门大桥至安顺廊桥段(资料图片) 红星新闻记者 王勤 摄
夜幕降临,“夜游锦江”的乌篷船缓缓行于江面,诗词、汉服、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船产品、美学市集、巡游表演,“太有感觉了!仿佛穿越了时空。”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举着手机,兴奋地记录下这“烟火锦江三千年”的独特韵味。而来自山东的游客刘女士一家则被“熊猫飞的”硬控,这条“熊猫基地—都江堰”低空航线,首次将世界级IP与世界遗产联动,一键解锁底蕴深厚的古蜀文化。
类似的场景并不鲜见。今年以来,成都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重构产业链,不断加快特色产品转型升级,持续探索“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上新”。
“票根经济”的火爆,则是今年成都文旅消费的一道独特风景。为迎接成都世界运动会及暑期来蓉嘉宾、游客,成都上线“票根优惠打卡地图”,将票根凭证的范围拓展到赛事门票、演出门票、展览门票、景区门票、博物馆门票等六大类共计44项,系列活动直接拉动暑期消费季的100个新场景落地。
▲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赛场外的嘉年华现场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开展营业性演出场次1.4万场,票房达11亿元,观演人次超过376万,实现税收收入1亿元。最为亮眼的是,观演热潮强力带动综合文旅消费高达50.6亿元。“跟着演出(影视、赛事)游成都”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文旅产业链不仅成为撬动消费的有力支撑,也成为驱动城市影响力跃升的核心引擎。
03
何以集群成势?
作为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之一,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链需要新“打法”,如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大创新效能?这也是全国不少城市正在探索的课题,而成都正以“立园满园”提能级、“强链补链”优生态、“进解优促”激活力、“文旅融合”增动能,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成都科幻馆上演的科幻盛宴(资料图片) 红星新闻 陶轲 摄
在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传递出的消息显示:今年以来,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出台包括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和影视、游戏电竞、科幻、初创企业培育的系列产业政策,也正在加快编制文化旅游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五五”规划,产业政策更加多维。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提质扩能,深入推进12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立园满园”,培育力方科技等“镇园之宝”企业24家,星阅辰石等“明日之星”企业13家。
锚定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成都如何打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产业园区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下一步我们将抓实‘立园满园’,持续做强重点园区、打响‘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品牌,加快推进专业化文旅‘园中园’建设。”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链专班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加快推进一批头部链主企业落地的同时,还将赴外开展文创合作对接会,构建“文创+制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能级,成都还将加强链主企业、“有根企业”培育,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构建头部引领、腰部支撑、专业协同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此外,为进一步激活文化和旅游产业潜能,成都计划实施天府文化IP共创计划,打造更多“成都创”“成都造”出圈爆款,推出一批“新旅游·趣成都”度假品牌产品等等。
产业园区提质扩能、市场主体培优育强、文旅品牌出新出彩、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成都,正以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牢牢“链”住发展新活力,挺起产业硬“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