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来到魔都上海,开始了我12年的导游生涯。做为一个东北人,从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到逐渐融入,经历了十二年。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东北人眼中的上海。
衣食住行,那就先从衣服开始吧。
上海的特殊服饰文化,穿着睡衣出门去。
相信很多人看到过网络上发出的上海人穿睡衣出门的图片。从夏天的薄款,到冬天的棉袄款睡衣,各式各样,色彩斑斓。
他们昂首阔步,旁若无人,穿梭于菜场,超市。男女老少都有,但以上岁数的人居多。他们可能只是去小店买包烟,也可能是去家附近买东西。
据说,2010年召开世博会前,
上海市政府发动了整风运动.正如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要求男性不得赤膊上身那样,上海市政府也希望市民在世博会期间穿着得当,"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
上海市政府为此还
在一些老的弄堂安排了志愿者,劝阻百姓不要穿睡衣上街,引发过社会广泛热议。
一方面,穿睡衣确实不符合国际礼仪,但也有声音认为,如果政府连睡衣都管,社会的自由度就会降低。
关于睡衣出街是否文明的讨论,从上世纪开始到今天从未停止过。
1993年,新民晚报上出现了一篇“睡衣、睡裙莫上街”的文章,一场关于“穿睡衣上街”的漫长讨论拉开序幕。
很多人奇怪上海人为什么穿睡衣出门,
觉得在公共场所穿睡衣,这既不合适也不文明
。
其实,上海人对穿睡衣出街如此钟爱,是与他们长久以来的居住习惯密切相关的。
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多数的上海人是住在弄堂里的,邻里邻居挨得很近,做饭、洗衣这些生活中的琐事都需要在弄堂中完成。狭窄的居住空间和厨房共用的模式,这种方便于空间转换的穿着,当时很是盛行。
对上海人来说,弄堂是半私密的空间,没必要穿得一本正经。
大家都这样穿,也就不觉得违和了。长此以往,变成了习惯,延续到了今日。
对于现在的上海人来说,睡衣更像是临时出门的家居服。
就是在家穿的,出门去小超市买东西或菜场买个菜也会穿,但不是用来睡觉穿的
。睡衣里面都是有穿内衣的,基本上都是穿一整套。
男士的夏季睡衣必定左胸口有个口袋,方便放香烟火机,女士衣摆两侧也必定有口袋,用于放些钥匙手机之类的东西。
上海的冬天极其寒冷,这种冷是湿冷,十二月、一月时,有阳光的时候,室外温度甚至比室内还高。室内没有暖气,人们习惯穿棉睡衣。这种就完全可以称之为家居服了。因为保暖又轻便舒适,如果要临时出门,在家附近买东西或者拿个快递之类的,就很自然地穿出去了。
穿睡衣出街,也不是上海的专例,附近的南方省市也多有这样的情况。
安徽宿州市城市管理局曾经在网上,曝光了一批穿睡衣上街的“不文明”市民的照片、身份等信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热议。
随后,管理局因曝光的内容和方式欠妥,撤下了相关稿件并公开道歉。
有人表示,穿睡衣去公共场所确实不合适。虽然不违法,但是有损个人形象,需要制止。
但大部分人都质疑此举矫枉过正,穿衣打扮属于个人权利,管理局曝光真实信息侵犯了市民的隐私权。
从文明社会角度来说,在公共场合着装正式,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一种礼仪,也是个人素质和品味的体现,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及自重。
从法律角度来说,并没有规定民众出门不可以穿什么衣服。可以去倡导,但无权去阻止。
穿什么衣服,说到底这是个人自由,并不违反法律与社会公序良俗,大可不必将此事上升到一个道德评价的高度。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上海人为什么喜欢穿睡衣上街#
#穿睡衣上街被曝光#
#男子穿睡衣加油产生静电起火#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