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 鹏
如果,一个地方能给你带来难以忘怀的记忆,让你离开后有着深深的怀恋,那么,这个地方必定有它独特的地方,令人神往。对我来说,弋阳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炎炎六月,我们廉江几位作者千里迢迢北上江西弋阳,参加在此举办的全国著名作家采风活动,参观了龟峰风景区、方志敏纪念馆、方志敏故居、曹溪东港村等景点,不但观赏了弋阳优美的自然景观,领略了弋阳优秀的历史文化,还体验到当地纯朴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弋阳人民的热情好客。
弋阳像个淳厚而热情的小伙子,从头到脚都让人心快乐。舒真的,当我们作家一行30多人走进曹溪镇东港村时,这里的所见所闻更叫人难以忘怀。刚入村口,一股淳朴的乡风阵阵扑面而来,知道我们作家一行要来作客,全村男女老少几百号人自发列队欢迎,拍掌问好,穿着统一制服的安保人员前来领路,维持秩序,让我们好生感动。
东港村是曹溪镇一条古老而又纯朴的村子,人口3000多,全是汪姓。这里,风景秀丽,天蓝水清,一条小溪沿着村前宽阔的马路潺潺流淌,溪边林木青翠,溪水清澈,溪中水草清晰可见,且一律向后微微晃动,偶见些许小鱼逆水而游……这情景突然令我想起小时候我家屋子后边长满水草的清清小河,熟悉而亲切。沿着小溪马路边一路往前走,忽见一石拱桥突现眼前,横跨小溪,这便是东港古桥。古桥不高,两墩三孔,青石砌成,桥面建有一根八面如来石柱,十分显眼,柱上刻有建桥年代,字体苍劲有力。据说这座古桥建于清朝道光元年,全长60多米,宽7米,石柱上面刻有八个如来佛象,用意为镇水护桥,保护百姓平安,因而被村里人唤作宝石柱。再往村里走,便到了高大气派、古色古香的古戏台。东港古戏台为清朝末年建筑,有200多年的历史,村里近年投入不少资金将其修葺一新,成了当地老百姓常年看戏的戏台。当天,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村民特意在戏台门楼上拉出了“‘乡村振兴,走进东港村’全国作家采风活动”的横幅,向我们展示了文明乡村的良好风尚。
一路参观一路风景,作家们对东港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风乡俗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到由衷的赞叹。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东港村青色的石桥,清澈的溪水,古老的戏台,与村中古朴的楼房一起,构筑起一幅恬静清雅的山村水墨画。
在村里,我们不但现场体验村民秘制东港豆腐的全过程,品尝新鲜、可口的豆腐汤,还见识了村民捣制弋阳年糕“大米粿”的独特场面。年糕捣制场面十分有趣,只见在戏楼门前的小广场上,四名村民亲自为我们演示:他们将蒸熟的米饭倒入石臼中,其中三人扶着大木棰用力反复捶打,边捶边喊,每次捶打,都将饭团砸出一个深窝,捶打几回便歇一会,另一人则蹲在石臼旁,用手挤压饭团,扶好位置,好让木棰更好地捶打,如此反复,来回捣制,直至饭团被捶到最佳火候方才收工。当地村民介绍,这种捣制年糕的方式大约要捶200回左右,才能让米饭成团成品,制作出来的年糕才会更加柔软爽滑,韧性可口。
看了这样的捣制场面,我仿佛看见远古时代人们劳作时的情景,他们光着臂膀,动作整齐划一,边劳作边发出“吭唷、吭唷”的声音,原始而独特。这场面引得我们和村民围了一层又一层,热闹得像过春节一样。来自浙江台州的著名诗人蔡启发老师看不过瘾,便喊了一声:“我来试一试!”说完,便从村民手里夺过大木棰,自个儿一捶一捶的捶打起来。别小看这个蔡诗人生得斯斯文文,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捶起饭团来却像个拼命三郎似的十分卖力,尽管动作有点生硬,表情有点吃力,但也捶得似模似样,坚持捶了好几分钟才将大木棰退还村民,引得大家不断为他“加油”喝彩,掌声连连。
不过,更令人难忘的还是当晚在东港村古戏楼前小广场上吃的“流水席”。村民们说,他们村子这个流水席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是当地一个传统、大型的宴会活动,每逢清明祭祖、宗族聚会等日子,村民便在这里摆酒设宴,全村男女老幼一齐用餐,喝酒猜拳,来回串台,把盏同欢,热闹非凡。趁着酒意,大家有什么事、什么话都在这里“倒”了出来,共同协商解决。一村人就这样和和睦睦、平平安安的走了过来,过着悠然平静的生活。
傍晚时分,村民在古戏楼前摆起了20多台桌子,热情款待我们。我发现,这里摆放的桌子都不大,四四方方的,木质古朴,颜色老旧,显然已有些岁月了。桌子每边都配有一张等长的木制小长凳,每张桌子只能坐八人,每边坐两人。宴会开始了,每上一道菜或一道汤,大家不停地挥舞筷子、汤勺,转瞬便一扫而光,特别是那些大块的土猪肉块和那些小块的弋阳年糕片,味道口感甚好,正适合胃口,大家争相尝鲜,大快朵颐,快乐享受这特别的美餐。菜式有荤有素,汤水搭配,都是些当地的特色菜、平常菜。肉是当地的土猪、土鸡、牛肉、河鱼等,菜是当地的时菜、野菜、豆腐等,汤水则是猪肉汤、牛肉汤等。其中汤水颇为讲究,汤水中的肉块细细碎碎,间或见些零星菜叶浮于汤面,味道酸辣爽口,当地人称之为“小碗汤儿”,每碗汤里配料齐全,数量固定,平均每人一到两汤勺,手快的还能吃到,手慢的根本吃不到。最有趣的是,这个流水席上所有的酒菜都是用瓷碗盛的,所用的汤勺也都是瓷碗的,就连喝酒也是用瓷碗的,有着浓郁的农家特色。
席上,大家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敬酒,无拘无束,十分融洽。根据当地风俗,流水席上敬酒,必须到各席巡敬三圈,方显诚意,这是流水席真正的来源之处,也是最能体现流水席丰富的含义。于是,以东港村外出老板汪三火为代表的村民率领众兄弟轮番到各台敬酒,频频碰“碗”。汪三火是弋阳县城“盘古情”酒店的老板,个头不高,身板结实,肚腩凸起,脸带笑容,一看便知是个福相加富豪相的生意人了。早在我们抵达弋阳的当晚,是他在其经营的酒店热情接待了我们,席中我们曾领教过他的酒量和豪爽。流水席上,汪三火们豪气十足,向大家一一敬酒,一碗接着一碗,碗起酒落,几下便碗底朝天,向我们展现火一般的热情。
在汪三火们的感染和带动下,大家开怀畅饮,兴致高昂,脸上洋溢着喜悦。忽然,隔离酒台响起了整齐、洪亮的行酒令声:“六六顺,六六顺!”、“八花开,八花开!”……赢者高兴,输者罚酒,周围喝彩、拍掌之声不绝于耳。当然,我们作家中亦不乏会喝能饮之士,譬如,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原主任、蒙古族著名作家巴根,《海外文摘》和《散文选刊》执行主编、著名作家蒋建伟,《天津文学》编辑、著名诗人王震海等老师,还有来自我们廉江本土的作家、诗人陈一栋等,他们不仅与前来敬酒的汪三火兄弟一一回敬,来者不拒,奉陪到底,而且还主动出击,手捧大瓷碗,到各台轮番敬酒,直喝得脸额涨红,酒气冲天。一时间,碰“碗”声、行酒令声、吆喝声、拍掌声……相互交融,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喝着喝着,巴根老师突然走上戏台前,拱手对大家说:“感谢东港村人民为我们作家提供这样丰盛、有特色的流水席,为此,我即兴清唱一首蒙古歌,为大家喝酒助兴!”说完,巴根老师便唱起了欢快的蒙古歌,跳起了独特的蒙古舞,跳着跳着,还将一只盛有米酒的瓷碗置于头顶之上,玩耍起杂技来。巴根老师的即兴表演引来大家的阵阵喝彩,将流水席热闹、融洽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路走来,弋阳给我们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太多美好的回忆。我想,如有机会,我还想再赴一趟弋阳,再作客一次曹溪镇东港村,再看一回捣制弋阳年糕的场面,再吃一顿难忘的流水席……
[ 温鹏,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廉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诗刊》《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散文《儿子圆了北大梦》荣获"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喜宴菜》荣获“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等。著有诗集《远去的月亮》等 ]
上一篇:南湖的美丽乡村,分分钟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