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村,永远是记忆中故乡的模样
有着让人沉醉的魔力
苍老的房子、斑驳的墙面、茂密的树荫……
于青砖灰瓦间,以时间诉说历史
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而古老的画卷
让人想要探寻这个村落曾发生过的故事
夏日炎炎,不妨来丽水
一起探索宁静而充满文化底蕴的隐秘胜地
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享誉“江南古村落活化石”,浙中婺派独有的古建筑风格。拥有建于明清两代的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给人含蓄、委婉的感觉。
寻一个清闲日子,约三两投机好友去探访河阳古民居的文明踪迹,遇一排马头墙、逛一条古巷、识一块木雕、进一座祠堂,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
一千多年前,朱氏祖先慕缙云山水之胜,落户河阳白手起家,代代传承,繁衍43代千年古村承载生息过往。
建筑因人而生,人是建筑的灵魂。朱氏祖先的思想和兴旺密码,隐藏在每一砖一瓦,讲述家族繁荣乡村振兴的奥秘。
河阳村遗存的建筑群当中民居有83栋,祠堂15座共计1500多间。千年的古韵沉淀在这个村落的一砖一瓦,如水墨勾勒,尽显江南韵味。走过一个个祠堂,厚重的历史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让人沉浸着迷。时光在这里被按下0.5倍速,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八 士 门/
八士门,是河阳先祖为纪念宋元时期河阳村八位进士而建,也是河阳村的正大门,嫁娶队伍都要经过八士门。
/马 头 墙/
河阳古民居建筑重要特色是马头墙,其功用主要为防火和建筑艺术美。檐头高耸,犹如一匹匹骏马仰天奔腾,展示着朱氏家族奋发进取精神。
/河阳古民居文旅体验/
财神魁星迎客来
农事体验
老街戏曲
古村偶遇
传承纺织技艺
乡愁体验
古村写生
河阳婚嫁风情体验
/十里古宅,百里山道/
石仓村位于松阳县大东坝镇,由上茶排、小茶排、下宅街、后宅、山边、蔡宅6个古村落,30多座气势宏伟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组成。
走进石仓,你会看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清代院落大宅;其次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马头墙,流感溢彩的匾额题联。石仓溪缓缓流经村子,青山绿水簇拥着青墙灰瓦的石仓村,一脚仿佛踏进了清朝的繁衍生息之境。
石仓的几个村落沿着溪流缓缓展开。白墙灰瓦的马头墙颇有几分徽州的韵味;大厝如同围城,高墙深天井,四五进院子横向并联,带着土楼的味道。这样混搭的居住形式是因为村子先祖阙氏本是中原南迁福建的客家人,后又北移定居于松阳,一个家族共居一处大厝,他们走过的路,在他们的房子上留下了痕迹。
/契 约 博 物 馆/
在众多古民居的合围中,石仓契约博物馆最引人注目。它是由石头堆砌而成,有着四四方方的外观,墙体兀立厚重,似是半舒的长卷,对内部封藏的秘密欲说还休。
建筑内部布局规整,门廊通透,显然意在借鉴古民居的空间流线。最特别的是在主展厅的屋顶上设置的通长缝隙,水流沿缝滴下,构成一道烟雨朦胧的幕布。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小雨淅淅沥沥的感觉。
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陈年契约,如家谱、房契、地契、科举考卷、山歌本等,与建筑的厚重质感相互呼应,显示着乡村历史的积淀。
透过一张张契约还原清朝生产生活面貌——例如科举时用过的小抄,或是一张典妻卖子的契约。
看得越多,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文字中的历史,就尽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客 家 民 俗/
石仓的居民多为明清时期从福建上杭迁来,直到今天,他们仍然遵循着闽汀的许多习俗,有着既独特又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祭祀,这里还有龙灯、花鼓灯、山边马灯等民俗表演,因为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变得真实,有迹可循。
/祭 祀 承 传 统/
传统的石仓人将香火堂、社庙、廊桥、古宅这些传统元素依旧保存着,这些带有客家的印记是石仓人不敢轻易抹去的。节气时,除了在家里祭拜,还需要去祠堂、香火堂、插花庙、河神社、乩仙坛等祭拜。
/石 仓 油 豆 腐/
石仓豆腐工坊是一个集油豆腐加工、参观、体验于一体的豆腐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项目。汲取了当地土木结构民居的特点,用木桁架拼装,阶梯式的空间,传统的斜屋面、小青瓦屋顶设计,密布通透的天窗又提供了很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科学又环保。
石仓油豆腐,豆香浓郁、绵软香滑,是传统的客家美食。客家泡豆腐采用千年原豆,加以石仓纯净之水,口感十分之清甜。
看着工坊里炊烟袅袅升起,村民们手拿网兜,在油锅里上下翻腾,香气顺着鼻子飘入心田。当然了,还能体验磨豆、点卤水等豆腐制作的过程。
制作好的油豆腐鲜香十足,不仅可以直接当零食品尝,还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制作各式各样的美食。
/石 仓 白 老 酒/
走进白老酒工坊,探寻白老酒文化。酒工坊分为生产酿造区、窖藏鉴赏区、品味交流区,三个不同的功能空间。
先走进白老酒工坊的生产酿造区,这是一个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和现代技术生产白老酒的空间。看着工人忙碌地酿酒,浸泡、蒸煮、发酵、过滤、压榨、高温蒸煮、灭菌等工艺处理。科技与古法的结合,既不失白老酒的风味,又保证了白老酒的食品卫生条件。
再走进酒工坊的窖藏鉴赏空间,这是由一条拱顶式的参观通道和两侧各个窖藏室组成的窖藏空间,在这里可以闻酒香,品美酒。
白老酒又称客家酒,酒色金黄,甜香四溢。用的是上等糯米和山间清泉制成,一口下去,甜甜的主调里带着丝丝的酒酸味,一股暖流从喉咙直达胃里,喝进胃里,暖在心头。
或许,整个松阳古村落就是一座大自然的酒窖。杯酒下肚,溪上风,山间露,星月夜,一同在体内汇流。酒曲将糯米发酵成江南特饮酒,你将酒发酵成江南古村梦。
在松阳县望松街道乌井村,距离县城仅4公里的幽静乡间,隐藏着江南木雕技艺的珍宝——黄家大院。这座宅院矗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松阳首富黄中和亲自策划并历时60余年打造而成。
黄家大院坐北面朝南,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区域,总占地面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6460平方米,堪称浙南传统民居的杰作。
这里以木雕闻名,被誉为“木雕艺术的殿堂”。建筑采用梁架结构,多以抬梁穿斗混合式,用材精挑细选,工艺上乘。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阴阳合铺,四周环以高大的封火山墙,谱写出宏伟壮丽的建筑歌谣。
踏入黄家大院,从前院的“百寿厅”以寿字为主题,到后院的“梅兰竹菊厅”,每一处角落都嵌藏着无数的巧思。窗格之间雕刻着精细的蝙蝠、蝴蝶、鱼、石榴等图案,而雀替上更镌刻着各种生动的劳动场景,如砍柴的樵夫、锄禾的农夫、垂钓的渔夫等,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关黄家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当地首富黄中和决定为家族建立一处实业。他在乌井村兴建了家祠和武技楼,现在被称为五间。
黄绍桂是一位有学识的知识分子,曾担任严州府训导和淳安县学教渝。在光绪二十四年,当处州深受饥荒之苦时,他开仓平粜大米,帮助了饥民渡过了难关,这一善举让人赞誉有加。
甚至处州府授予他“泽周仁粟”金匾,为黄家增添了光辉。
黄绍桂的儿子黄秋光继承了家业,经营更加富裕。他投资五万五千块银元,在前院精心营造了“百寿厅”,成为黄家大院的主体。这座建筑是精湛木雕艺术的杰作,充满了关于“寿”主题的细致雕刻,包括龙凤、麒麟、鱼、狮、猴、蝠等图案。
此建筑内的柱子、梁木和窗棂都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叹为观止。
在后院,有一个家祠,以及梅兰竹菊厅,这座建筑精美无比。其雕刻更是精湛,细致入微,包括了关于生活、劳动场景、童趣等图案。黄秋光通过这座建筑,表达了对祖先和家族的尊敬。
黄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它将浓厚的文化内涵融入建筑之中,使每一块木头、每一寸雕刻都散发着文化的魅力。每一次的游往都会有新的感悟,让人不禁心生温情与敬意。
黄家大院,不仅延续了东阳木雕千年的传统,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每个前来探索的人去阅读。
大济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村落,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建村,有1000多年历史。到此肇基的吴氏先祖,历代尊师重教,崇文尚礼,人才层出不穷。宋天圣二年至南宋宝祐四年(1024~1256年),这个方圆不到1千米、人口不足300人的小村子有25人中进士,另加明代1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曾涌现26名进士,便有“进士村”的美誉。
大济村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处处呈现进士文化特色。风格类似的古建筑、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具特色的进士文化,让人们感慨大济村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济村村庄布置呈木船型,东西两侧山体相抱,钟山、鼓山环绕,当地人称之“钟鼓齐鸣”,形成极具特色的地理位置。
大济古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基本上为大济各代历史名人的官宅,大部分厅堂还有皇帝或名人的题匾。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三合院为整体布局;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造型古朴,采光良好。清代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墙高院深,工艺精细,威严壮观,设计师把防火、防风摆在首位,兼顾采光、实用为一体。
/慎 修 堂/
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整体布局分2进,中轴线自北至南依次为石雕大门楼、前堂(倒座)、月台、正堂、后天井。大门楼采用长方形条石构筑,门额上悬砌阳刻“延陵旧家”4字石雕匾额,门框两侧石柱有阴刻“门迎北阙恩光大,地接南都春意浓”联对。
/聿 新 堂/
大济村季家弄1号民居又名聿新堂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季家弄1号,建于明万历初期(约1573-1578年),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35平方米,由砖质大门楼、前厢房、前堂、后厢房、后堂,两组三合院组成。聿新堂布局科学,构造古朴典雅,柱头、梁架做法考究,时代风格特征明显,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
/卢 福 庙/
卢福庙位于濛州街道大济村东部,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清乾隆年间重修,坐东朝西,由戏台、中亭、两边钟鼓厢、过厅中堂、正殿、福兴堂组成,总面宽39米,进深68米,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西南部筑院墙,西侧设三间四柱五式牌坊门,系1996年新建。门内为院坛。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五彩纷呈。檐柱设牛腿,梁面雀替刻花施彩绘,雕刻装饰较细。鼓形柱础,一进天井、阶沿卵石铺砌,三、四进之间天井、阶沿条石铺砌。一进地而泥地,二、三、四进地面方砖墁地。四周泥墙,封火山墙。二、三、四进屋面施望板,板瓦阴阳合铺。
卢福庙是大济村吴氏先祖为纪念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而建的。扁鹋,战国初期齐国人,又称卢医,民间尊为“卢福神”是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创始者,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皇帝首次追封扁鹊为“神应侯”,并下旨立庙祭祀。当时在朝中任大理寺评事的吴毂告老回乡后,在大济创建了“扁鹊卢医庙”但当时的原址并不在这里。元惠宗至元元年(1341),村人在现址重新建筑寺庙。后几经修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神坛上的扁鹊卢医木雕像,手足能屈能伸。庙会期间,村民抬着卢医圣像绕村游行,游行时卢医全像不穿朝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亲切。后人因景仰这位神医,四时都有人前来敬香拜祭,求医问药。神案前签简装有100支号签,大部分都是用药处方,经专家、学者研究论证,这100个处方用药分量适当,具有充分的医学道理。其中有6张无药处方,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六不治”症: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粒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据说民间罹病者到此求签问药,大多能药到病愈,非常灵验,因此香火鼎盛。
目前在国内,纪念神医扁鹊的庙宇仅发现两处,卢福庙整体布局结构保存完整,是最大的一座庙宇,另一座在山东省。大济的卢福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廊 桥/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小熊、浪迹天涯
大济村向东十公里处的五大堡乡,有一座名为兰溪桥的廊桥,是我们此行探访的第一座廊桥。兰溪桥全长48.12米,宽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观呈八字形,内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卯接组合而成,具有抗压、抗弯、抗侧移等功能,两侧设挡风板三层,依次叠垂状如桥裙,古朴典雅,犹似飞虹,巧妙地把西洋殿与公路连接在一起。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金刚
兰溪桥内部:廊桥是绝好的社交娱乐和商品交易场所,有的还形成了熙熙攘攘的街市。
青田西餐,小城里的世界味道
8月17日,畲乡古城二次元奇幻之夜!
丽水文旅编辑整理
来源:丽水发布、掌上庆元、缙云文旅、松阳文旅、河阳古民居、浙江文旅资讯
一审丨王丽芬
二审丨梅慧娟
三审丨谢小燕
下一篇:文旅活动要办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