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一市民想尝一下街头的切糕,也就是摆在路边那种车子上的“切糕”,问价格的时候说3元,成好了,付钱的时候,变成了30元,商贩指着玻璃上的字说,我这写得明明白白,3元一两,不买就不让你走。
网友评论说,走了新疆切糕,又来了沈阳切糕,这都多少年的老套路了!
本地人骗本地人,有意思吗?
据网友爆料称,卖切糕的也是沈阳人,买切糕的,还是沈阳人,就这样发生了冲突。
据了解,当时,两名沈阳市民在街上溜达,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切糕摊,就想过去问一下,糯糯的切糕里面裹着红枣花生豆子,看上去挺好吃,他们问老板怎么卖呢?
老板说,三块钱。
市民听说这个价,觉得这挺便宜的,实际上,此“切糕”非彼切糕,大家都知道新疆的切糕用料比较奢华,里边放了很多值钱的干果什么的,但是沈阳的切糕啊,其实就是咱们北方的蒸糕,他平时也就三五块钱一斤,这个成本不高,说白了吧,和馒头豆包差不了多少。
于是市民就说,那就买一斤尝尝。
摆摊的商贩切了一斤,让市民扫码支付,市民扫码出去一看,不对呀,怎么是30?
摆摊的商贩不慌不忙地说,没错啊就是30元,三块钱一两,三十块一斤,这正好啊。
市民一听这话生气了,你咋本地人还骗本地人呢?当我没吃过这切糕是咋的?
一说切糕,大家就会想起新疆的那种,看上去比较豪华,大气,上档次的那个切糕,但实际上,在沈阳的切糕,就是咱们北方以前玉米面发酵,里边包几个大红枣蒸出来的那种,那个时候这玩意儿比馒头要便宜,因为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想吃点白面细粮不容易,玉米面呢,就比较便宜,但是它又口感不好,所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很厉害的,一些家庭主妇啊,能干的这个福利就把玉米面做成蒸糕,那个时候是当主食吃。
现在经济发达了,时代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米白面反而变成了主食,偶尔吃点蒸糕什么的,还觉得稀罕,当然,现在的切糕比以前最早的蒸糕要好吃,人们往里边增加了很多花样,看见也好看了,味道也提升了但它的实际成本和价值根本还是不值什么钱的。
原本不超过10块钱一斤的切糕,被这个商贩玩套路,变成了30元一斤,这下买切糕的市民也不干了。
你卖那么贵,我吃不起,总能不买吧?
市民就准备把切糕放下,转身走人,没想到卖切糕的商贩还不行了,不给钱你就不能走。
商贩的意思是,我这切糕是一整块放在那里的,你让我给你切了一斤下来,我再往外卖都不好卖了,所以你必须得买了才行。
到底是明码标价?还是故意欺诈?
看到市民和这个商贩发生了争执,路上的路人也围观过来看是咋回事,商贩说他是明码标价,你要不买,你直接就别让我切,切好了,你又不要了,这事不地道。
但是顾客说,你这是欺诈,价格纸牌上的3元写得很大,1两写得很小,关键那个1两还被胶布挡住了,你这不是故意玩套路哄人的吗?
围观的路人上前一看,确实是如此,如果不睁大眼睛专门去寻觅,还真看不出来是3元一两。
围观的路人仗义执言,大家纷纷批评这个商贩做生意不地道,商贩看见势头不对,把切糕收回来,嘟嘟囔囔地走了也没再敢和顾客要钱。
从以前的新疆切糕开始,再到安徽小货车拉着的天津大麻花,再到那些摆地摊卖什么调味粉的,再加上现在的沈阳切糕,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人不去想着好好的认真做生意,诚信经营,总是想靠着歪门邪道来挣钱,这样的路能走长吗?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你沈阳当地人还在沈阳这样摆摊干这样的事,你不嫌丢人,我们还觉得脸上没光呢,沈阳是我家,美好靠大家,这样的事以后还是不要再有了。
朋友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