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后而言,童年时候的早饭多是昨晚的剩菜剩饭为主,鲜有新做的饭菜,而市面上卖早点的场所最初皆是国营饭店,除了掏钱之外还需要粮票,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买东西除了掏钱之外,还需要掏各种的票,买吃食要粮票,买副食要副食票,买布匹要布票,买大米白面需要有粮本,买蜂窝煤需要有煤本,如此这般,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严格的区隔开,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个人是无法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当时那是“投机倒把”,被视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
直到改革开放后,市面上才逐渐有了个体早点摊,北方地区多是油条,豆腐脑为主,也会有油炸糕,麻花,开口笑之类,油条在多年前也叫“果子”,而“开口笑”外型像今天的麻团,但并非像麻团般软糯,“开口笑”是实心的,外脆内酥,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近年来的早点多是一杯咖啡,几片面包,当然那玩意也叫“吐司”,我一直管这东西叫“切片面包”,面包这东西传说是埃及人发明的,在清末传入国内,吃这东西多是小学时候春游,那时候的商品远不如今天丰富,还处在相对匮乏的时代,大家外出也就是带上块面包,自带水壶之类的,那时候的面包花样不多,有塑料袋包装的,也有没有包装的散装货,尽管不是很贵,但也并非能天天吃那玩意,毕竟那个年代广大普通群众收入有限,那时候的面包当天吃不完,第2天会干硬,再放下去会长毛发霉。年纪渐大,便把咖啡戒了,早点就换成了麦片和面包,
现如今的面包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技含量倍增,为了增加口感使其更为松软,会增加改良剂和乳化剂,为了延长保质期,可以增加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现在的面包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经过烘培的面团,那是蕴含科技的“复合肥”。
我依然无知者无畏一般的吃着蕴含科技的复合面包,因为“科技”无处不在,有很多时候,我会想起过去,想起那个面包放到第2天会干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