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白沙天地" 了解更多信息
进入暑假,不少老师开启了假期之旅。有的老师首选生态游、文化游,有的老师则选择亲子游、休闲游。老师们对这样的“心灵之旅”有什么看法?旅行对老师们的工作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记者采访几位老师,听听他们的看法。
用旅行为自己“充电”
感受“行走”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暑期,不少老师会选择用旅行来为自己“充电”。
“对于假期出行,我都会提前规划,偶尔和朋友出行,更多时候是和家人同游。”邗江实验学校新盛分校副校长褚心仪告诉记者,当自己的“电量”将被耗尽时,就会选择到处走一走。今年暑假,她和朋友一起去了甘南。
“我们平时工作、生活节奏紧张。”褚心仪坦言,作为班主任自己平时比较忙,在旅行中,在和朋友的相处中,可以汲取更多的力量。同时,走进山水间,也有了更多的可能去激活灵感,点亮人生的明灯。
“我们已经计划好了,准备带着孩子去舟山玩两天。”和褚心仪一样,翠岗中学团委书记王妍也同样选择了休闲游,“暑假过半,选择这个时候出去玩不仅是一次有效的放松,也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分享快乐,从而让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和牢固。”王妍说
无疑,暑期旅行已经成为老师们放松心情、转换心情的重要方式。
“除了上课外,老师们还要完成备课、辅导、批改作业、教科研等教学常规。如果是班主任,除了早到校、晚离校,还要担任校、家、社的沟通任务。”王妍告诉记者,暑期旅行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够暂时放下工作的重担,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把学科触角延伸入旅程
打开学生的“眼届”
老师旅行都喜欢去哪?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师们所选的目的地除了会考虑到家庭因素外,不少人会把自己的学科触角伸入到旅行当中。对语文、历史老师而言,每个城市的博物馆是他们绕不开的行程,而生物、化学老师则更青睐于走进大自然。
育才小学西区校教师陈晓静告诉记者,自己带孩子在广东游玩时特地去了沙面岛,“它是宋、元、明、清时期通商要津,其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在旅行中亲身体验到的不同文化和风景,都可以成为日后教学中的宝贵素材。”陈晓静表示,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融入到教学中去,会让学生们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全人教育的体现。
正高级教师、地理特级教师周霞,在暑假以“研学”的形式走进了南疆。
“地理实践力素养是地理教师的必备素养,每年我都会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进行一场研学旅行。”周霞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在青海、甘肃体验了盐湖、雅丹,今年决定在南疆体验沙漠和冰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普通游客赶紧躲避,与他们不同的是,地理教师纷纷举着相机往风沙里追。”周霞笑着告诉记者,她们以为是遇到了沙尘暴,想第一时刻记录下来,留下珍贵的实践性教学资料。
老师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褚心仪表示,一些人文景观很容易成为课堂上的素材。“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草原相关的文章和诗词,那么,如何在授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就是要把老师的‘脚’变成学生的‘眼’,通过亲身经历、体会过后,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在讲课时就会更生动。”
来源: 扬州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