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家乡的味道,有泥土的清香,有泉水的甘甜,是童年的回忆,是挥不去的乡愁,其熟悉而又陌生……
无锡,这是一个人文、风景、美食都过于繁华的地方,有歌唱到《太湖美》: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是的,无锡这个地方,是景色秀美的,其“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更是物产丰美的象征……而说到物产,就更容易让人想起“三白三宝”的鲜美。
其实吧,在无锡最为让人心动的地方,可能还是美味的点心了。你知道吗?除了食中雅趣的无锡味道,原来无锡糕点也可以有千变万化。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无锡的惠山油酥、灵山素饼、江阴马蹄酥、锡式糕团、麦饼等一系列的糕点小吃,但其实,无锡的糕点可是远不止如此的。
那么下面呢,就让我们来看看无锡其他的一些知名糕点,是如何捆绑住你的味蕾的。
就拿这拖炉饼来说,也是让人抑制不住的馋,在以前,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要南辕北辙一下,先开十三公里跑去王庄吃了个拖炉饼,然后再开十八公里回家烧晚饭,别提多幸福了。
其实,这拖炉饼在整个江南地区都是非常出名的,除了无锡之外,还有像常熟、张家港等都将其视为珍宝。
而且,拖炉饼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其制作工艺独特,烘烤时需用两只炉子,下面一只为平底底炉,上面一只为尖顶顶炉,在烘烤时还要两只炉同时加热,并以顶炉的热量将饼吊熟,就是顶炉拖底炉,所以叫拖炉饼。
当然,作为无锡的风味代表之一,这里还不得不来科普一下拖炉饼的由来:
据说在清朝同治三年春天,也就是1864年,李鸿章的淮军为配合“戈登洋枪队”攻打杨舍堡城的太平军。而驻在杨舍的太平军护王陈坤书得讯后,就组织部队在长泾河周围布下包围圈,进而准备迎敌。但由于战事紧迫,太平军出征路上要吃饭,老百姓就想要做点干粮,让战士们吃饱肚皮好杀洋鬼子。
而杨舍城里有个糕饼师傅叫陈阿二,他想出做素心馅的面饼既方便又上口。于是,家家都来献上面粉,人人到地里挑荠菜。第二天一早,部队开拔上前线,杨舍城百姓夹道相送。陈阿二想,还剩下不少面坯、饼馅,何不现做现吃?陈阿二想好了,马上动手把做好的生饼、煎饼的炉子、素油、硬柴,一起装到一辆拖车上。
此时的杨舍街上已经是人头攒动,有人眼睛尖:哈,陈师傅好主意,把煎饼炉子也拖来啦!又有好事的问了:阿二师傅,你做的这个饼,叫啥饼啊?又方便又好吃,总该取个名字吧?
陈阿二憨厚地笑了,并敲了敲锅子,又拍了拍炉子,拍了拍拖车,忽然脱口而出:就叫——拖炉饼吧!也是由此,拖炉饼就诞生啦!
不过呢,在无锡除了拖炉饼外,像草鞋底烧饼其实也是不错的,也非常受人们的欢迎。
所以这里呢,也来给大家讲个烧饼的故事,据说在公元1645年,江阴军民为抵制剃发令,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守城抗清,十万清兵团团围住了江阴城。
但日子长了,城中就出现了缺粮少食的情况,所以城外的江阴人就想方设法的试图将粮食送入到城中。而在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蒲鞋、草鞋的民间集散地——蒲鞋桥,也就是现在的澄江街道蒲桥村。
在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而有一天,烧饼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他就苦苦哀求店家:将草鞋换成烧饼以充饥。正想着如何将饼送入城内的店主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以假乱真,送入城内。
于是他俩就连夜动手,将草鞋底一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就这样连同草鞋一起混进了城内、送给抗清的军民。随后,其他百姓也仿效着将烧饼做草鞋底设法送入城内。
虽然此后,清兵破了也是江阴城,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被江阴人沿袭了下来,还给它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草鞋底。
此外,还有像这个无锡梨膏糖,也是非常棒的特产了,这是由纯白砂糖与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十四种国产良药材碾粉熬制而成。
其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粘、芳香适口,对咳嗽、气管炎等症有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