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在网上贴出了赵一鸣零食店的购物单,和自己称的重量之间的差距。
其中最夸张一位,算是中了大奖,喜提“三两秤”。
随后在这名网友的帖子下面,有不少网友回复称,自己买一点东西,也花不少钱。现在想起来,应该也是秤有问题。
随后这个发帖的人拿出了自己买东西的订单和实际称的重量。
随后这个人去店家,店家表示要赔偿。一开始店家表示要补差价,但架不住这个人是个懂法的,知道对方是缺斤少两,最低标准要赔500块。
对方自知理亏,幸亏这种人比较少,赔了这笔钱以后要更小心才行。
其实这样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发生。
因为商品想要卖出,最终靠的是口碑。口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商品的品质,价格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对于一款成熟的商品来说,其价格应该是相对透明的。
道理很简单,以可乐为例,它的定价是经过详细的计算的。有人说,可乐无非就是糖水加点二氧化碳,怎么卖都赚钱,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当年那么多模仿可口可乐的厂家都没有坚持下来?更遑论替代可口可乐。
实际上,包装成本,运输成本,给代理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必须考虑进去。
如果定价太低,某个环节不赚钱,这个环节就要出问题。
如果定价太高,消费者不买账,销售端就会出更大的问题。
一个东西如果市场价是3块钱,你非要2块钱能卖,那么无论如何,是不会长久的。
因为市场是验证产品定价的最根本的工具。
赵一鸣零食在运营前期,通过低价卖一些大家都知道价格的产品来建立一个廉价零食店的形象。让大家感觉这里是便宜的,这个想法非常好。
而这也是零售商经常采取的手段。
前世界首富,沃尔玛的老板就在自己的自传里面写过,把某个商品定为零利润,来吸引顾客,这是一种营销手段。
我们当然理解这种做法。
问题在于,一个零食店,最终想要赚钱,到底要靠什么,现在在市场上,并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
因为很简单,如果是已经建立品牌的零食,那么这个零食的售价就在这,赵一鸣也罢,零食很忙也罢,他们只是一个零售商,哪里来的议价权?
所以对这些店来说,要么就卖没有品牌的,平时也没有什么销量的杂牌零食;要么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动动手脚,以维持自己的利润。
在当下这个环境下,开线下零食店,本就是逆风而行的事情。以我们的食品卫生健康的标准,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高端零食还屡屡爆出问题,其他零食的品质,我们实在难以信服。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随着健康知识的进一步普及,比如大家以前觉得喝可乐没什么,现在知道糖太多不好,所以稍微高端的人群,都会把零食限制在某些品类里面,所以廉价零食店本身的顾客质量就堪忧。
以过往的线下食品类连锁店铺扩张速度来看,赵一鸣和零食很忙合并以后,目前已经有上万家店,而这么快速度打造这么门店规模,不论他们自己如何吹嘘管理能力,消费者的钱包是会说真话的。
在如此激烈的扩张下,赵一鸣恐怕除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便宜的商品之外,更大的愿景是赶紧上市把投资的钱赚回来。
恐怕这样一来,最终吃亏的只有老实巴交用真金白银加盟的店铺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