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世界》 作者:杨潇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杨潇身上有三个标签:记者、作家、背包客。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关注杨潇,是从读完他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后开始的。
2024年5月,“单读”推出了杨潇的新书:《可能的世界》。这本书记录了杨潇自2010年到2019年游历十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所思:美国、埃及、日本、肯尼亚、墨西哥、印度、泰国、缅甸、塞尔维亚、德国、爱沙尼亚、爱尔兰岛。
这是一本信息量非常大的书。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不啻一场“头颅旅行”,杨潇充沛的激情满溢字里行间。虽说不时也有“掉书袋”之嫌,但我看到了他在知识储备过程中的努力和艰辛。换句话,这是本需要阅读门槛的书。借用杨潇自己的话,有一点历史、有一点地理、有一点人物、有一点智识讨论。或者说,这不是一本“一次性”的读物,多读几遍,慢慢回味和消化,当未来你的足迹行将踏上那些遥远的国度,更有必要再将此书拿出来翻阅、重读,相信一定能获取比初读更多的信息。
在每篇文章的开头,杨潇写下整体心得,然后辅以图表,摘出关键句子或者关键行为,以帮助读者快速厘清篇中内容。对于一个没有太多国外旅行经验的读者来说,可以视之为一本科普国外文化背景的书。读完此书,我对世界的好奇心重新被点燃。那些新鲜的异域文化,是对视野的打开,亦是对平淡生活的调剂。哈佛的拉蒙特图书馆24小时开放,临近期末,自习到深夜的人会收到学生组织发的“鼓劲卡”。埃及人有把苦难转化成幽默的能力,他们最喜欢的口头禅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国家创造一条铁路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一条铁路创造了一个国家”,这句话被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制作成铭牌,挂在历史展区。在爱尔兰文学博物馆里,可以看到群星闪耀的爱尔兰作家照片墙:乔伊斯、王尔德、贝克特、叶芝、萧伯纳……
杨潇说他在写作前大量阅读时,常常能从一本书的注释里发掘更多的书,我亦如此。读完《可能的世界》,我记录下一份阅读清单:阿斯瓦尼的《亚库班公寓》、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保罗·索普的《旅行之道》、唐诺的《尽头》、恩古吉的小说《大河两岸》、奥威尔的《缅甸岁月》……这些书都是杨潇在书里提及而我还没读过的。由一本书延伸到多本书,这是读者的持续乐趣,也是一本书所能提供的附加价值。
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工作者,《可能的世界》包含了多篇社会名人采访记。在游历过程中,杨潇发挥了新闻人的敏锐观察力,如果说特稿写作经验是杨潇创作的基石,那么行走经验就是他写作的养料。也因此,我想说《可能的世界》是一本具有新闻风格的旅行书。
关于《可能的世界》这个书名,可以理解成在世界与我之间,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可能。“你将看到的,是不可能与可能此消彼长的故事。也许,只要保持想象力,人们就能守住自由感,进而守住自己的生活”,杨潇在自序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