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糕妈。
上周我把年糕送去南京参加 6 天 5 晚的夏令营了。昨天,是哥哥在夏令营过夜的第一天。
晚上用电话手表打过来,他话不太多,又不肯挂,眼神里有委屈和不舍。
一看就是想家了,在外面睡不习惯。
老母亲当然是心疼的,我一边骑车,一边就想着法子跟他聊东聊西的。
对付这种孩子话不多、一下就冷场的时候,我一般用两个方法来促成互动:
一个是提“限制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肯定是更利于互动的,我说的是在已经冷场的情况下)
比如今天这种情况,我如果问“夏令营的饭好吃吗?”,他最多回一句“还行”,话题又结束了。
我问他的是“如果家里的饭菜打 8 分,你今天的晚餐打几分呀?”
他说“ 6 分”,我就接着话题“哟,及格了,看起来吃得还凑合。那你期望明天早上吃中式的面点,还是偏西式的滑蛋香肠什么的?”
这样,娘儿俩还能聊上一会儿,场子热了之后,年糕的话也会渐渐多起来,也算是我跟年糕磨合多年的经验吧。跟发糕在一起就完全用不上了,那小子有说不完的话……
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破冰方法,就是说自己的故事,尤其是糗事。
刚才看年糕的表情,眼泪都快要出来了(但拼命憋着,毕竟还有其他舍友、老师在,小男生还是要面子的),其实他很想妈妈,又不好意思说。
我就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爸爸单位的三八妇女节活动,爸爸是组织者兼司机,就想带妈妈一起去玩。
那时候我差不多十一二岁吧,能自己热饭,做一些简单的菜式。
我们一致商定了,让妈妈跟着一起去玩两天,我自己在家。
他们给我提前做了一些菜放在冰箱,我还可以去姨妈家蹭饭。
都说的好好的。
结果出发那天早上,我从睡梦中醒来,听到爸爸的车子在楼下,已经发动了准备出发了。
我冲到窗口,对着车子就开始大哭特哭,一边哭一边还说“妈妈你去玩吧,你不去我会难过”。
呃,我哭成那个鬼样子,我妈能怎么办,只能提着行李下车回家。然后我继续哭“妈妈我对不起你……”
这个故事说完,年糕和爸爸都笑得不行了。
在家庭关系里,哈哈大笑是有魔法的,能打败很多东西。
我趁热安慰了他几句,“到了陌生的地方,家人又不在,是挺难过的,妈妈有时候出差也跟爸爸哭鼻子呢。
你今天晚上是最难受的,但是相信妈妈,明天就会好很多。你尝试去感受下在这个新鲜地方有没有一点点好玩的,下次电话告诉我好吗?”
然后就对着手机碰个脑门,跟他说晚安了。
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也不想长大。无论是小时候的我,还是今天的年糕。
长大意味着承担,不能逃避现实,有很多麻烦事都要自己去面对。
我亲爱的年糕宝贝啊,长大就是这样,一边想着妈妈一边偷偷擦掉眼泪
。
假装坚强也没关系,学会一件事就是从假装开始的。